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的《阿字行后作七首》中的第六首。诗中描绘了诗人乞食东鲁、游历白门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往岁月和故地的怀念之情。
首句“乞食过东鲁,敛策入白门”,诗人以朴素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东鲁乞食后,踏入白门的情景。这里“敛策”二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行进时的动作,也暗示了他可能是在匆忙之中进入白门。
接着,“白门我久游,故迹应尚存”,诗人回忆起在白门的长久游历,表达出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情感。他相信,那些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应该还保持着往日的模样,让人能够感受到过去的气息。
“板桥通秦淮,高楼近长干”,这两句描绘了白门周边的景色,板桥连接着秦淮河,高楼靠近长干,展现了诗人眼中白门的美丽风光。这里运用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虽无钟山松,雨花可盘桓”,诗人虽然没有提及钟山的松树,但提到了雨花台,表示即使没有钟山的松树,雨花台的美景也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这里巧妙地将钟山与雨花台进行对比,突出了雨花台的独特魅力。
最后,“旧识如相问,休言雪窖寒”,诗人以一种温暖而亲切的口吻,向老朋友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如果你们问起我,就不要说我在寒冷的雪窖中度过,而是要告诉他们,我在这里找到了温暖和快乐。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