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卢少尹

老诲心不乱,庄戒形太劳。

生命既能保,死籍亦可逃。

嘉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

艳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

补养在积功,如裘集众毛。

将欲致千里,可得差一毫。

颜回何为者,箪瓢才自给。

肥醲不到口,年不登三十。

张苍何为者,染爱浩无际。

妾媵填后房,竟寿百馀岁。

苍寿有何德,回夭有何辜。

谁谓具圣体,不如肥瓠躯。

遂使世俗心,多疑仙道书。

寄问卢先生,此理当何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寄卢少尹》。诗中表达了对生命态度和内心修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世俗价值观与仙道理念的比较思考。

诗的开篇“老诲心不乱,庄戒形太劳”指出年迈之人应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外界扰乱,同时在身体上也要有所节制,以免过度劳累。接着,“生命既能保,死籍亦可逃”表达了通过修养可以延长寿命,甚至超脱死亡的束缚。

在“嘉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艳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中,诗人指出了物欲和情欲对人的伤害,它们看似美好实则有害,如同腐烂内脏的毒药。

“补养在积功,如裘集众毛”则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就像编织衣服一样,每一根毛发都不可或缺。诗人又说“将欲致千里,可得差一毫”,表达了对修养成果的期待,即使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是可贵的。

接下来,“颜回何为者,箪瓢才自给”和“肥醲不到口,年不登三十”中,诗人提到了颜回和张苍,他们都以短寿而著名,但他们的心性修养却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这让人感叹。接着,“妾媵填后房,竟寿百馀岁”则描绘了一种与世俗不同的生存状态,即使在后宫中,也能达到长寿。

“苍寿有何德,回夭有何辜”诗人质疑颜回和张苍的短命是否有其德行上的不足,或者是命运所致。最后,“谁谓具圣体,不如肥瓠躯”表达了对传统“仙道书”中理念的怀疑,认为有些修养成就可能并不如外界所传。

全诗以问句结束:“遂使世俗心,多疑仙道书。寄问卢先生,此理当何如。”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思考,最终将自己的困惑和寻求寄托给了卢少尹,希望他能解答这个深奥的问题。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界对于生命、修养与仙道的广泛讨论。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寄卢协律

满卷玲珑实碎金,展开无不称人心。

晓眉歌得白居易,㝅?卢郎更敢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寄同病者

三十生二毛,早衰为沈疴。

四十官七品,拙宦非由他。

年颜日枯槁,时命日蹉跎。

岂独我如此,圣贤无奈何。

回观亲旧中,举目尤可嗟。

或有终老者,沈贱如泥沙。

或有始壮者,飘忽如风花。

穷饿与夭促,不如我者多。

以此反自慰,常得心平和。

寄言同病者,回叹且为歌。

形式: 古风

寄江南兄弟

分散骨肉恋,趋驰名利牵。

一奔尘埃马,一泛风波船。

忽忆分手时,悯默秋风前。

别来朝复夕,积日成七年。

花落城中池,春深江上天。

登楼东南望,鸟灭烟苍然。

相去复几许,道里近三千。

平地犹难见,况乃隔山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寄行简

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

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

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

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