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胡宗愈所作,名为《凫鹥亭》。诗中描绘了对“凫鹥”这一鸟类的关怀与爱护之情,体现了诗人仁爱之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凫鹥”在自然环境中的和谐生活状态,以及它们在亭中自由飞翔、栖息的情景。
诗的开篇即点明主题,“君为凫鹥亭,更作凫鹥诗”,表达了诗人为了表达对“凫鹥”的喜爱与关注,特意建造了亭子,并创作了这首诗。接着,诗人以“不忍壮者弋其母,儿童捕其儿”之句,强调了对“凫鹥”母子亲情的尊重与保护,展现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
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城头草静烟云迷,城下水暖菰蒲低。”这不仅展现了“凫鹥”生活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和谐共生状态的向往与赞美。接着,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凫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凫鹥朝傍云烟飞,倦来暮入菰蒲栖。”
最后,诗人通过“寄巢生子冬复夏,巢稳子大无人知”之句,表达了对“凫鹥”繁衍生息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它们生活不易的理解与同情。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我思入境观君为,坐见三异于今时。知君官久行亦归,亭上引满伤别离。岂惟丰人惜君去,虽我亦为凫鹥悲。”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文情怀。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