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答赠王给事》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现实情境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帝王风流与当代官场人事的深刻洞察。
首联“汉帝风流盛柏梁,一时才子羡为郎”,开篇即以汉代帝王的风流雅兴与当时文士的羡慕之情为背景,引出主题。柏梁台作为汉代文化象征,不仅代表了帝王的奢华与文人的向往,也暗含着对古代文治武功的追忆。
颔联“归来东海桃三熟,谏罢金门草数行”,通过虚构的场景,描绘了一位归隐东海的才子,其桃树结三次果实,象征着人生的三次辉煌;而谏罢金门草数行,则暗示了这位才子曾谏言皇帝,最终被罢免官职,但其谏言却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一联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个人经历相结合,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命运的感慨。
颈联“谪籍祗今人欲尽,除书何意客相忘”,进一步揭示了古代文人仕途坎坷的命运。谪籍之人,指的是因各种原因被贬官或流放的官员,这里表达的是对古代文人命运多舛的同情。除书,即朝廷发布的官员任命或罢免文书,诗人在此感叹,为何在这样的文书上,会忘记曾经的才子?
尾联“黄公虽道商岩起,家本鄞山是故乡”,以黄公(可能指黄帝)起于商岩的故事,比喻古代文人虽出身卑微,但终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时,诗人强调自己虽身在异乡,但心系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