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殿院次公(其七)

三叹枉教陪一唱,诗仙争肯伴樵夫。

金刀刮尽尘埃气,玉水洗成冰雪肤。

涸胃已惭搜思竭,乾喉兼觉出群粗。

馀篇只等功成后,留和棹歌寻五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所作的《上林殿院次公(其七)》中的第七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首句“三叹枉教陪一唱”,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诗歌创作上的谦逊态度,认为自己的作品或许不足以与那些伟大的诗仙相提并论,但仍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接下来,“诗仙争肯伴樵夫”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仙与普通人的距离,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嘲与自省。

“金刀刮尽尘埃气,玉水洗成冰雪肤”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诗人的创作过程比作用金刀刮去尘埃,用玉水洗净肌肤,寓意着诗人对诗歌的追求如同去除杂质,追求纯净与高洁。这种对诗歌品质的高标准要求,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涸胃已惭搜思竭,乾喉兼觉出群粗”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创作的艰辛与自我反思的过程。诗人承认自己在创作时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时会感到自己的作品不够精妙,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艺术追求的真诚与自我挑战的精神。

最后,“馀篇只等功成后,留和棹歌寻五湖”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作品的期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里的“五湖”通常被视为隐逸之地,暗示了诗人渴望在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后,能够过上一种更加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也体现了其对自我挑战、自我反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艺术性又富含哲理的诗歌世界。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上林殿院次公(其八)

两人外迹本相疏,何故孤孤为病夫。

未报已惭公面目,有情顾入我肌肤。

将身荷负嫌躯小,引臂镌镕要骨粗。

尽力吟哦吟不尽,此时寒雨满淮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上林殿院次公(其九)

林氏家藏万帙书,五船便可当五车。

别顾客舟施坐榻,更谋官舫作行厨。

写时教子烘青竹,读处呼童捉蠹鱼。

悔不早知都借取,终身挟策灌园蔬。

形式: 七言律诗

寄顾龙图

龙图莫怪白须翁,依旧閒吟閒笑中。

未有梅花充信物,但将竹简换诗筒。

子如行路真无巧,我信居山养有功。

气类相从应得士,并州兼有傅元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张子中

时辈区区耳尽聋,姓张夫子在关中。

孤松节操乖今俗,独凤文章得古风。

至宝却须三献捷,病鸾终看一飞雄。

儒家自是诗书将,又况潜心郭令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