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其一)

才贤世有几,廊庙忍轻遗。

公在不早用,人今方见思。

故山松郁郁,旧史印累累。

惟有同乡老,闻名尚涕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写于宋神宗绍圣元年(1098年)的十二月。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哀悼之情和怀念。

“才贤世有几”一句,直接提出问题,询问世间有才华与德行兼备的人究竟有多少,这里的“几”字用得非常含蓄,既指数量的稀少,也表达了一种哀叹之情。紧接着,“廊庙忍轻遗”,则是说这些人才不被及时发现和重用,就像古代圣贤们的雕像被安置在庙堂中,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崇一样。

“公在不早用,人今方见思”两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即使是有才能的人物,在生前往往得不到适当的任用和认可,只是在他们去世后,人们才开始怀念并思念。

“故山松郁郁,旧史印累累”描述了一种景象,古老的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树,而旧时的历史书籍上也留下了深刻的记载。这里,“故山”和“旧史”都带有怀旧的情感,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文献来强化对过往的回忆。

最后两句“惟有同乡老,闻名尚涕洟”,表达的是诗人与故去之人的共同根源,以及听到其名字时仍然不禁泪流。这里,“同乡老”是指与亡友同乡的长者,他们虽然年迈,但对于已逝者的名字依旧能唤起深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才贤之人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对过往美好时光的不舍,以及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反映了一种时代的无奈和对人才处理不公的批评。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其二)

挥手东门别,朱颜鬓未霜。

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

后事书千纸,新坟天一方。

谁能悲楚相,抵掌悟君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一)

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枯槎远可将。

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

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

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二)

千年古木卧无梢,浪捲沙翻去似瓢。

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

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

百亩清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誇。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纵饮座中遗白帢,幽寻尽处见桃花。

不堪山鸟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