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用喜雪韵二首(其二)

梵宫楼阁正横虚,俯瞰平畴一幅书。

宿鸟投林迷所自,野獾寻穴失其初。

茅柴熟处功非细,榾柮烧来计未疏。

回首少年观校猎,忽飞一骑射山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高耸的梵宫楼阁映入眼帘,仿佛横卧在空中,俯瞰着平整的田野如同翻开的一本书。
归巢的鸟儿迷失了方向,野獾寻找洞穴也忘记了起点。
在茅草熟成的地方,每一步都蕴含着辛勤的努力,而烧木柴的计划也考虑得周密细致。
回忆起少年时的狩猎场景,忽然间,一匹马疾驰而来,有人射向山中的猴子。

注释

梵宫:古老的宫殿。
横虚:横跨天空,显得高大空旷。
宿鸟:夜间归巢的鸟儿。
榾柮:烧火用的劈柴。
少年观校猎:年轻时参与学校组织的打猎活动。
山狙:山中的猴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情景。"梵宫楼阁正横虚,俯瞰平畴一幅书"中的“梵宫”可能指的是寺庙,而“楼阁”则是高耸的建筑,从高处向下看,可以俯瞰到广阔的平原,这种视角如同观赏一幅画卷,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宿鸟投林迷所自,野獾寻穴失其初"这两句通过宿鸟和野獾的行为,表达了自然界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自然状态的向往和赞美。

"茅柴熟处功非细,榾柮烧来计未疏"则展示了一种生活自给自足的情景。茅柴、榾柮都是古代取暖和照明的材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劳作与生活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回首少年观校猎,忽飞一骑射山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少年观校猎"可能指的是年轻时参加过狩猎活动,而"忽飞一骑射山狙"则是一种英勇迅猛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生活的一份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世俗的情感态度。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六用喜雪韵二首(其一)

白战从来号令难,不知此令孰抽端。

开仓自有齐相国,排户何烦汉县官。

坐觉阎浮尘世隔,便同佛度化成看。

遥思苏武囚深窖,气力虽微志自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水云乡和制机刘自昭韵三首(其三)

水高只合汎归舟,老大何须说壮猷。

乐事尚堪葵麦候,丰年已兆黍禾秋。

西曹久负平平考,东郡今称上上州。

不待子规相劝督,衰翁何止四宜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水云乡和制机刘自昭韵三首(其二)

问君身世欲如何,付与渔翁欸乃歌。

未酩酊时须酩酊,得磨驼处且磨驼。

声名草木知谁是,功业旂常在古多。

百尺危楼聊吊往,薰风首夏正清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水云乡和制机刘自昭韵三首(其一)

不禁归梦五更长,出见宽闲若故乡。

天外惨舒云黑白,陇头大小麦青黄。

水虽四泽无芦苇,地不多山少柘桑。

却有一般堪爱赏,虬髯老桧郁苍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