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二首(其一)

子云游天禄,华藻锐初学。

覃思晚有得,晦显无适莫。

寥寥邹鲁后,于此归先觉。

岂尝知符命,何苦自投阁。

长安诸愚儒,操行自为薄。

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

孟轲劝伐燕,伊尹干说亳。

叩马触兵锋,食牛要禄爵。

少知羞不为,况彼皆卓荦。

史官蔽多闻,自古喜穿凿。

形式: 古风

翻译

他游历在天禄之地,华美的文采刚开始学习。
深思熟虑后有所领悟,晦涩与明显都无所不在。
在邹鲁之后的寂寞时期,他成为先知先觉者。
难道他曾知道天命,为何要自寻死路入阁?
长安众多愚儒,品行自认为浅薄。
诽谤嘲笑出自不同流派,事迹流传因粗略简略。
孟子主张攻打燕国,伊尹献策于亳都。
他们不顾危险直言进谏,只为求取官位和爵禄。
很少有人因羞耻而止步,更何况他们如此卓越。
史官受蒙蔽,自古以来就喜欢牵强附会。

注释

天禄:古代宫殿名,借指朝廷。
华藻:华丽的辞藻。
覃思:深入思考。
晦显:隐晦与明显。
先觉:先知先觉的人。
符命:古人认为天命的象征。
投阁:自杀或投靠朝廷。
操行:品德行为。
疏略:粗略、忽略。
孟轲:孟子。
伐燕:攻打燕国。
伊尹:商朝贤相。
干说:直接进言。
叩马:拦住马匹,比喻直言进谏。
卓荦:才智出众。
史官:历史记录者。
穿凿:牵强附会,曲解事实。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历史感的诗,通过对古人事迹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深邃思想与个性。

"子云游天禄,华藻锐初学。覃思晚有得,晦显无适莫。寥寥邹鲁后,于此归先觉。岂尝知符命,何苦自投阁。" 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古代贤士子云的仰慕之情,以及对个人学问与修养的追求。"覃思"一词表达了深沉的思考,而"晦显无适莫"则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反映出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

"长安诸愚儒,操行自为薄。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孟轲劝伐燕,伊尹干说亳。叩马触兵锋,食牛要禄爵。少知羞不为,况彼皆卓荦。" 这部分诗句通过历史人物的举例,如孟轲和伊尹,表达了对勇于直言和敢于行事者的赞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当时学术界中那些自视清高、却无实际作为之人的批评。

"史官蔽多闻,自古喜穿凿。" 最后这两句则是对历史记载的深刻理解和批判,以及对于探求真相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广博的学识,更透露出了他对于个人修养、学术追求以及历史评价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收盐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

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

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形式: 古风

有感

忆昔与胡子,戏娱西城幽。

放斥仆与马,独身步田畴。

牛竖歌我旁,听之为久留。

一接田父语,叹之胜王侯。

追逐恨不恣,暮归辄怀愁。

顾常轻千乘,只愿足一丘。

子时怪我少,好此寂寞游。

笙簧不入耳,又不甘醪羞。

那知抱孤伤,罢顿不能遒。

世味已鲜少,但馀野心稠。

乖离今十年,班发满我头。

昔兴亦略尽,食眠常百忧。

每逢佳山水,欲往辄复休。

方壮遂如此,况乃高春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杂咏八首(其六)

关雎后之淑,棫朴王之明。

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

所以彼行苇,敦然遂其生。

谁能弦且歌,为我发古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杂咏八首(其五)

黄雀死弹丸,厥罪在啄粟。

翠鹄不近人,何为亦穷辱。

材为世所利,高下同僵仆。

能逃天地间,蠛蠓无不足。

形式: 古风 押[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