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渡罗阳水历诸峰

夙龄慕名山,心常恋仙阙。

及此释尘鞅,清秋驾言发。

沿溪行必尽,陟岭力务竭。

飞泉既汹涌,连峰复嵂崒。

槎枒石门邃,欹侧苔径滑。

花明逢洞口,木落见山骨。

谷静猿啸悲,云深飞鸟没。

优哉山水都,信矣仙灵窟。

餐彼岭上霞,弄此松下月。

灵襟日潇洒,坐见生绿发。

寄谢赏心人,毋令蕙草歇。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清秋时节亲临山川的体验。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开篇“夙龄慕名山,心常恋仙阙”,表达了诗人自幼就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心中常常憧憬着仙境般的美好。接着,“及此释尘鞅,清秋驾言发”则描述了诗人终于在清秋时节,摆脱世俗束缚,踏上寻觅仙山的旅程。

“沿溪行必尽,陟岭力务竭”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随后,“飞泉既汹涌,连峰复嵂崒”描绘了山间瀑布激荡,群峰耸立的壮丽景象。接下来的“槎枒石门邃,欹侧苔径滑”则通过奇特的石门和滑腻的苔径,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与险峻。

“花明逢洞口,木落见山骨”描绘了山中花木繁茂,洞口隐约可见的场景,以及随着树木凋零,山体裸露的景象,展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自然变化。“谷静猿啸悲,云深飞鸟没”则通过山谷的寂静与猿猴的哀鸣,以及云雾深处飞鸟消失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氛围。

“优哉山水都,信矣仙灵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仙山洞府的向往。“餐彼岭上霞,弄此松下月”则描绘了诗人在此处享受自然之美的情景,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灵襟日潇洒,坐见生绿发”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精神的愉悦与身体的健康。

最后,“寄谢赏心人,毋令蕙草歇”则是诗人对志同道合者的呼唤,希望他们能共享这份自然之美,不让心灵的花朵枯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深刻的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716)

李云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朱明洞

晨策渡溪桥,迤逦寻古洞。

连冈行渐别,长林目遥送。

渐远绝人烟,稍近闻禅诵。

云护瑶台暖,鸟蹴琪花动。

曰予慕幽旷,夙托游仙梦。

逝彼岂无忧,尘网不我纵。

人惟知足足,物以无用用。

暂托水云游,谢彼役役众。

形式: 古风

宿冲虚观

瑶阶千折跨层峦,犹有仙人旧结坛。

山口月来秋树白,花宫云近夜床寒。

孤亭玉简留天语,古殿铜龙借客看。

十载劳劳何所就,愿从仙令学金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秋夜冲虚观听羽人奏乐

花宫云敛金轮高,羽人向月张云璈。

寒潭水立群龙号,翩翩鸣鹤来九皋。

瑶阶石裂山泉叫,修篁高咏长松啸。

忽如玉斧削琅玕,又如黍珠撒金盘。

响入遥天杂风雨,老猿掷枝山鬼舞。

鲍靓长吟倚琼树,足下呢喃双舄语。

形式: 古风

过青霞谷

背囊负丹经,花溪策绿玉。

既经琪林下,遂造仙山麓。

流水绕洞门,深松隐茅屋。

秋云寒不归,暮鸟飞相逐。

坐玩赤叶枫,行采黄花菊。

紫芝既可茹,秘检时自读。

渺矣丘中想,永怀霞外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