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邵宝为僧人圆显所作,题为《僧圆显请记行窝以诗答之》。邵宝以洒脱的笔触描绘了僧人生活的自由与超然,以及对禅宗智慧的深刻理解。
首联“随意云山放我歌,不须文字记行窝”,诗人以“随意”二字开篇,表达了僧人生活中的自在与随性,仿佛云山之间,歌声悠扬,无需文字记载行踪,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颔联“梦回赤壁月还小,濯罢沧浪水更多”,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描绘了僧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邃。赤壁月小,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淡泊;濯罢沧浪,用水洗净心灵,进一步强调了洗涤心灵、追求纯净的主题。
颈联“静定故知禅榻在,虚明今谓佛灯何”,诗人借禅榻与佛灯,表达了对禅宗智慧的深刻体悟。静定之中,禅榻依旧,象征着内心的坚定与不变;虚明之下,对佛灯的疑问,则引出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探索。
尾联“相逢莫认鹅湖寺,旧学无朋鬓欲皤”,诗人以鹅湖寺为喻,提醒人们在相遇时不要仅局限于表面的相识,而应深入探讨共同的学问与人生追求。鬓欲皤,形容年华老去,暗含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与知识传承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以及诗人对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邵宝作为明代文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