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五首(其五)

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

荆璞非有求,和氏非有恩。

所献知国宝,至公不待言。

是非吾欲默,此道今岂存。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平庸的荆山之玉,卞和将其献给君王。
玉石并非有所求,卞和也并非施恩于人。
他知道这乃是国家的珍宝,公正无私无需多言。
的是非我愿保持沉默,这样的道路如今是否还存在呢?

注释

碌碌:形容平庸无奇。
荆山璞:指未经雕琢的美玉,这里借指卞和发现的宝玉。
卞和:古代楚国人,发现并献玉的典故主角。
君门:君王的门前,代指朝廷。
非有求:没有特别的请求或期望。
和氏:即卞和,此处代指他自己。
国宝:指极为珍贵的宝物。
至公:极其公正无私。
默:沉默,不说话。
此道:指真诚献宝、公正无私的道路。
今岂存:现在是否还存在。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名为《杂体五首(其五)》。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某种美好事物或理念的坚守和赞美。开篇“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描绘了一种庄重而又不失华丽的景象,其中“碌碌”形容声音,“荆山璞”可能指代某种珍贵之物或理念。紧接着“荆璞非有求,和氏非有恩”表明这种献上并非出于私利或期待回报,而是出自内心的敬仰。

“所献知国宝,至公不待言”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行为的高尚性质,“国宝”象征着国家的重视和珍贵,而“至公不待言”则意味着这一点在当时已经是众所周知,不需多言。末尾两句“是非吾欲默, 此道今岂存”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高尚行为是否仍被理解和遵循的疑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某种美好事物或理念的赞颂,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价值观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时代变迁后的怀旧情绪。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杂言送黎六郎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

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

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

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

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形式: 古风

池上怀王卿

幽居捐世事,佳雨散园芳。

入门霭已绿,水禽鸣春塘。

重云始成夕,忽霁尚残阳。

轻舟因风泛,郡阁望苍苍。

私燕阻外好,临欢一停觞。

兹游无时尽,旭日愿相将。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

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

中岁守淮郡,奉命乃征行。

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荣。

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

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

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城。

登涂建隼旟,勒驾望承明。

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

晨兴奉早朝,玉露沾华缨。

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氓。

皇恩傥岁月,归服厕群英。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

馆宿风雨滞,始晴行盖转。

浔阳山水多,草木俱纷衍。

崎岖缘碧涧,苍翠践苔藓。

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

野杏依寒拆,馀云冒岚浅。

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

忆昔终南下,佳游亦屡展。

时禽下流暮,纷思何由遣。

形式: 古风 押[铣]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