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形式: 词牌: 木兰花令

翻译

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注释

木兰花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韵。
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
子由:作者弟弟苏辙之字。
才叔:不详。
三更: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言夜深。
无觅处:无地有可探寻。
簟:竹席。
蛩:蟋蟀,又名促织。
促:催促。
机杼:织布机与梭子,这里代指织布。
历历:清楚明白。
尊:通“樽”,酒杯。
问君人:知心人问你。
心与绪:心思、心事。

鉴赏

这首宋词是苏轼的《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描绘了夜晚在造口住宿时,听到雨打梧桐的声音,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梧桐叶上三更雨"以景起,营造出寂静而凄清的氛围,三更时分的雨声惊扰了梦境,使人难以寻觅到安宁。"夜凉枕簟已知秋",通过感受枕席的凉意,诗人意识到秋天的到来,更添离愁。

"更听寒蛩促机杼",寒蛩的鸣叫仿佛催促着织布机的节奏,寓言时光流逝和生活的忙碌,也暗含对家乡亲人的牵挂。接下来,诗人回忆梦中的情景,仿佛还能回到江亭欢歌宴饮的时光,但现实却是“尊前必有问君人”,想象有人在酒杯前询问他的近况,表达了对子由和才叔的深深思念,以及别后的心境和思绪。

整首词以雨声入梦,以回忆和想象交织,情感深沉,展现了苏轼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浣溪沙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乃设松黄汤,作此阙。余近酿酒。名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

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

醉归江路野梅新。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