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山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

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

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

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眼眸如青色僧袍般深邃,气质超凡出尘埃。
终究要离开尘世,人世间又能怎样存在。
山崖上的泉水涌出乳白,山坞干燥似雷鸣燃烧。
将来有一天定会重逢,山门会在哪里开启呢?

注释

禅帔:僧人的披肩,这里形容眼神深邃如僧袍。
气岸:气质高傲,超脱尘世。
霞外:指超越世俗,远离尘世。
作么来:怎么来,表示对人世间存在的疑惑。
崖香泉:山崖上的泉水。
坞燥:山坞干燥。
烧□雷:形容声音响亮,像雷鸣。
他日:将来某一天。
相觅:寻找,期待重逢。
山门:寺庙的大门,也象征着隐居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返回山中寺庙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禅师离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尊崇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 这两句描绘了禅师穿着的颜色,以及他超脱世俗、精神高洁的状态。

"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 这两句表达了禅师必将离开尘世,返回山中修行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禅师离别的不舍与敬仰。

"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象,将清新的泉水和干旱的山谷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突显出禅师所归向的山中环境之美。

"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重逢之期的期待,以及对禅师山中修行之地的好奇与探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 禅宗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境界。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天台寺

天台四绝寺,归去见师真。

莫折枸杞叶,令他十得嗔。

天空闻圣磬,瀑细落花巾。

必若云中老,他时得有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僧归日本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僧归华山

心枯衲亦枯,归岳揭空盂。

七贵留不住,孤云出更孤。

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须。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送僧归南康

壳壳学得律,还乡见苦情。

远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帆入汀烟健,经吟戍月清。

到乡同学辈,应到赣江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