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柏岩禅师

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

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

乞食嫌村远,寻溪爱路平。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荒凉的寺庙不再是我依靠的地方,我将遍游灵山各处。
年迈时披着僧袍更觉沉重,病愈后研读佛经又有了生机。
出门乞讨食物,唯恐村庄太偏远,沿着溪流寻找,喜欢平坦的道路。
在柏岩居住多年,已忘记它的名字,只记得那里的生活。

注释

野寺:荒凉的寺庙。
绝:完全不。
依念:依靠的地方。
灵山:神圣的山。
会遍行:遍游各处。
老来:年老时。
披衲:披着僧袍。
重:沉重。
病后:病愈后。
读经生:研读佛经,重新有活力。
乞食:乞讨食物。
嫌:担心。
村远:村庄偏远。
寻溪:沿着溪流寻找。
爱路平:喜欢道路平坦。
柏岩:柏树环绕的岩石。
住:居住。
不记:忘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周贺为柏岩禅师所作的《赠柏岩禅师》。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野寺、灵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柏岩禅师的敬仰。

"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两句,展示了诗人对于远离尘世的宁静寺庙以及灵山这类神圣之地的怀念与探访。这些地方常常是古代僧侣修行的地方,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表达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疾病的困扰,对佛法的依赖愈发深厚。"披衲重"指的是僧侣们穿戴的袈裟,而"读经生"则是指通过诵读佛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新生。

"乞食嫌村远,寻溪爱路平"两句,描绘了僧侣为了获得生活所需而行乞食时,对偏远村落的不满以及对寻找溪水和平坦道路的喜悦。这里体现了禅师们对于简单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情怀。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则显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尽管长久居住在柏岩之中,但对具体的地名已经不再挂念,这反映了禅师对于世俗名相的淡漠和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情感,展现了一位修行者对于自然、佛法以及超脱尘世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92)

周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神遘上人

草履蒲团山意存,坐看庭木长桐孙。

行斋罢讲仍香气,布褐离床带雨痕。

夏满寻医还出寺,晴来晒疏暂开门。

道情淡薄闲愁尽,霜色何因入鬓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赠胡僧

瘦形无血色,草履著行穿。

闲话似持咒,不眠同坐禅。

背经来汉地,袒膊过冬天。

情性人难会,游方应信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赠皎然上人

竹庭瓶水新,深称北窗人。

讲罢见黄叶,诗成寻旧邻。

锡阴迷坐石,池影露斋身。

苦作南行约,劳生始问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赠道人

布褐高眠石窦春,迸泉多溅黑纱巾。

摇头说易当朝客,落手围棋对俗人。

自算天年穷甲子,谁同雨夜守庚申。

拟归太华何时去,他日相寻乞药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