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

又作此秋飘泊客,茫茫谁是北归人。

庭前雨过鹅群浴,池上风来萤火新。

战马不肥淮甸草,属车思辗洛阳尘。

如闻胡虏渡河去,缑月箕云待老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我又成为这秋天的漂泊者,茫茫人海中找谁是回归故乡的人。
庭院前雨后,鹅群在水中嬉戏沐浴,池塘边清风拂过,萤火虫点点生辉。
战马因淮河流域的草木瘦弱而未长肥,我思念着洛阳的尘土,那是我的归宿。
仿佛听到胡虏已渡过黄河的消息,我期待着缑山的明月和箕山的云彩,等待着老去的那一天。

注释

又作:再次成为。
此秋:这个秋天。
飘泊客:漂泊在外的人。
茫茫:广阔无垠。
北归人:回归北方的人。
庭前:庭院前面。
雨过:雨后。
鹅群:一群鹅。
浴:洗澡。
萤火:萤火虫。
战马:战马。
不肥:未长胖。
淮甸草:淮河流域的草。
属车:随从的车辆。
洛阳尘:洛阳的尘土。
如闻:仿佛听到。
胡虏:敌军。
渡河去:渡过黄河。
缑月:缑山的月亮。
箕云:箕山的云彩。
待老身:等待我老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秋感》。诗中表达了诗人作为飘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和国事的深深忧虑。首句“又作此秋飘泊客”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季节,流露出漂泊不定的感伤。接着,“茫茫谁是北归人”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自己不知何时能归乡的迷茫。

第二联“庭前雨过鹅群浴,池上风来萤火新”,通过描绘庭前雨后鹅群嬉戏和池边萤火闪烁的景象,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秋夜画面,寓含着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对眼前现实的对比。

“战马不肥淮甸草,属车思辗洛阳尘”两句,借战马瘦弱和官车想象中的忙碌,暗指战事频繁和国事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最后,“如闻胡虏渡河去,缑月箕云待老身”以胡虏渡河的想象,象征边疆的危机,而“缑月箕云”则寓意时光流逝,诗人期待着岁月静好,能安度晚年。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胡季和送江梅山茶来

山茶有色笑江梅,无色江梅谢不才。

莫言无色无才思,几许才从色上来。

天际素娥能绰约,人间红袖恨徘徊。

谁将玉质酡颜醉,绛雪朱丝解不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说之复兼二公而作圆机既同邪籍之契显夫又与仆元丰五年登科事相类时曾子固坐失考罚铜三十斤后为先人语之甚详

波臣好荡箕风急,浮世谁为自必人。

顾我高飞摧短翮,念君阔步踬长绅。

一枝青桂憎兄好,三府丹书重友因。

近接语言遥梦寐,共将白发傲芳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追感

颍水箕山已卜休,忽逢新政误恩收。

白头不识为郎叹,黄帽难供作客愁。

何事京师书信断,漫从泽国稻粱谋。

和亲莫恃河为界,百骑东来破一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邢子强还洛

行乐洛城为第一,暂劳使节持还家。

桥头铺遍中秋月,楼上吹残九日花。

谁听高谈擒虎豹,且容浊酒傲烟霞。

从君一笑知无分,短发长途倍叹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