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山阁

一问此孤高,苍苍欲上摩。

有时临缥缈,尽日对嵯峨。

绝底秋阴重,危层晚照多。

无由从隐者,空自愧云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我询问这孤独高洁之景,似乎要直上青天。
有时面对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整天凝视那峻峭的山峰。
深秋时节,山谷阴暗,高处的层次在傍晚阳光下更显险峻。
无法追随那些隐居之人,只能独自惭愧,如同攀附云萝的幽居者。

注释

孤高:形容景色或人品高洁独立。
苍苍:形容天空或树木苍翠繁茂。
缥缈:形容景象模糊,若有若无。
嵯峨:形容山势峻峭。
绝底:极深的底部,此处指山谷深处。
晚照:傍晚的阳光。
隐者:指隐居山林的人。
云萝:云雾缭绕的山藤,常用来象征隐居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间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开篇“一问此孤高,苍苍欲上摩”两句,设问一个高耸入云的山峰,它那郁郁葱葱想要触摸天际的姿态,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仰望与赞叹。接着“有时临缥缈,尽日对嵯峨”描绘诗人有时独自一人站在山边,对着那连绵不断、峻岭重叠的山脉,整日沉浸在这自然美景中不能自已。

“绝底秋阴重,危层晚照多”两句,则转换了景象,描写到了深秋时节,山谷中的阴气浓重,而山峰之上却是夕阳的余晖,光线穿透云雾,投射在山石之上,显得更加斑斑点点。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也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最后,“无由从隐者,空自愧云萝”表达了诗人面对这般景色,却无法与大自然中的隐逸之士相比,只能空自感慨,觉得自己不如那些能够在山中隐藏自己、与自然合一的隐者。这里的“云萝”可能指的是高洁难以企及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山景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赏,以及内心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普州三亭.东溪亭

短彴逶迤渡,高檐夭矫沉。

波光环堵净,日色綵梁深。

萍荇翻金鲫,兰苕超翠禽。

主人公事简,时此照清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普州三亭.均逸亭

亭宇跨城端,新苔磴道盘。

风光晴水石,烟景暮林峦。

簿领仍多暇,宾从每尽欢。

何由掉尘鞅,聊问借阑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普州三亭.碧崖亭

断巘渌溪边,危亭翠壁前。

轩窗谁是客,诗酒自称仙。

远壑春藏雨,长波昼起烟。

吏人休报事,高兴正陶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晴步西园

急雨正新霁,林端明晚霞。

松亭临旷绝,竹径入攲斜。

花落留深草,泉生上浅沙。

稚圭贫亦乐,一部奏池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