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寄罗若庵》。诗中描绘了一位名为马征南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其外貌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其非凡的风采与影响力。
首句“眉须如画马征南”,以“如画”形容马征南的眉须,既突出了其形象的俊美,也暗示了其在人们心中的深刻印象。接着,“虽是闻声意已深”一句,表明即使只是听闻其名,人们就已经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期待。
“旌节一移沧海上,风流犹系县人心”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马征南的影响力。他的一次行动,便能在遥远的沧海上产生影响,而他的风流雅致,依然能牵动县民的心弦。这里不仅赞扬了马征南的个人魅力,也体现了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珠官古郡通鹑尾,铜柱高标隔象林”两句,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马征南的传奇色彩。珠官古郡与鹑尾、铜柱与象林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地域的辽阔与多样,也寓意着马征南活动范围之广及影响力之大。
最后,“身作长城无一事,东风铃阁想高吟”两句,是对马征南的最高赞誉。他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守护着一方安宁,却似乎无所事事,只在心中高吟不息。这不仅是对马征南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其高尚情操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马征南形象的细腻刻画,以及对其影响力和高尚品质的颂扬,展现了陈恭尹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