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岭绝瀑源穷,曾于此筑宫。
得知千载上,因住万山中。
废址苔荒尽,遗书电取空。
高皇南渡始,却议及招弓。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荒废的古宫遗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岭绝瀑源穷”一句,以雄伟的山水画面开篇,设定了一种幽深偏远的氛围。"曾于此筑宫"则透露出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人工建筑的痕迹。
“得知千载上,因住万山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这里的“得知”,是指通过文献或传说了解到过去的故事;而“因住万山中”,则显示出诗人想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栖息。
接下来的“废址苔荒尽,遗书电取空”描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毁灭和荒凉。"废址"指的是古宫遗迹,而"苔荒尽"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遗迹被青苔覆盖,一片荒凉。"遗书"可能是指古籍或碑文,而"电取空"则显示出诗人对于知识和历史的渴望,尽管它们已经模糊不清。
最后两句“高皇南渡始,卻議及招弓”提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皇帝的南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讨论。这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对于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以及个人宿命的深刻感悟。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妄想如冰已尽消,朱颜日向镜中凋。
玉关万里曾投笔,草市三家却负樵。
弱水古来无路到,小山岁晚有人招。
吾庐寂寂何须笑,君看闲僧住退寮。
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
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
不分老瞒称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
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顾张昭为托孤。
帝与天同大,天存帝亦存。
桑麻通绝徼,箫鼓出深村。
水至孤亭合,山居列岫尊。
尚馀土阶意,樵牧践篱藩。
忆与诸贤共造廷,暮年屈指略凋零。
颜郎衫色有时紫,潘令鬓毛无日青。
小草自应惭远志,落英犹足制颓龄。
左丞岂识吾诗者,举向村姑倚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