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董叔达故居

短石拂荒阡,诵君孝行全。

甘泉潜易地,至德上通天。

明诏再三下,承欢八十年。

草堂遗址在,溪水绕涓涓。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短石清理荒野的小径,赞颂你的孝行完美无缺。
甘甜的泉水悄然迁移,高尚的品德直通云天。
圣明的诏令多次下达,你侍奉双亲快乐度过了八十年。
草堂的遗迹尚在,小溪流水潺潺环绕其中。

注释

短石:指简陋的石头,可能象征生活简朴。
荒阡:荒芜的小路,形容环境偏僻。
诵:赞美,颂扬。
孝行:孝顺的行为。
甘泉: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恩惠。
潜易地:暗中迁移,形容不为人知的付出。
至德:极高的道德品质。
通天:直达天意,形容极高境界。
明诏:公开明确的命令或赞扬。
再三:多次。
承欢:侍奉父母使他们快乐。
八十年:很长的时间,表示长寿。
草堂遗址:指诗人所提及的住所遗迹。
溪水:自然景象,常用来象征平静的生活。
涓涓:形容溪水细流不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访问古代贤达董叔达的旧居,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的刻画,表达了对过去圣贤之德的怀念和景仰。

“短石拂荒阡,诵君孝行全。”这里的“短石”可能是指路边或庭院中的碎石,而“荒阡”则是荒废的田野。诗人通过这两者的结合,表现了访问旧居时所见到的荒凉景象,同时“诵君孝行全”则是在赞颂董叔达的孝道,这里“诵”字用得很好,既有吟咏之意,也含有追忆和传颂之情。

“甘泉潜易地,至德上通天。”此句中“甘泉”可能是指一眼清甜的泉水,而“潜易地”则是说这泉水润物无声,深藏于地下。至于“至德”,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圣人之德,即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这里的“上通天”则是在强调这种德行能够与天相通,可见诗人对董叔达品德的推崇。

“明诏再三下,承欢八十年。”这里的“明诏”可能是指皇帝颁布的命令或表彰,而“再三下”则是在强调这位贤达所受的嘉奖不仅一次。至于“承欢”,在古代多有“承欢颜色”之说,意为获得君主的喜悦。此处“八十年”可能是指董叔达长寿或者其德行影响了八十年的岁月。

最后两句,“草堂遗址在,溪水绕涓涓。”这是在描写访问旧居时所见到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草堂遗址”的描述和“溪水”环绕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宁静而又不无哀伤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古代贤达崇高德行的景仰,也描摹出了访问旧居时所感受到的历史沧桑。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的刻画,诗人传递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情怀。

收录诗词(2)

王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普济寺

排险凌空入磴斜,参差金碧倚烟霞。

一山门里分三刹,万柳湖边带几家。

世上无人吞栗棘,国中有佛吐莲花。

凭栏凝望遥天表,数点青山似乱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幽居

斗室依山曲,如巢伴鹤栖。

风鸣窗纸破,雨湿爨烟低。

古致岩松外,秋声野竹西。

潺湲听涧响,流不出横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次韵范公游云门

高蹑五云堆,平看万象开。

樵风溪路远,华雨梵天来。

刹倚三峰直,钟传万壑回。

叨陪上方燕,依约近中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续寄一章

骀荡青郊祓禊辰,东池冠盖集嘉宾。

逍遥共入华胥国,绰约谁逢洛浦神。

展障露花长乐际,袍敧烟草曲江滨。

遥知台旆行春暇,起作元钧辅弼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