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咏史的角度,描绘了东汉时期洛阳(东京)的学术与政治景象。首句“东京儒雅古来无”赞扬了东汉时期的儒学风气,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传统在当时可能并未得到一贯的尊重。次句“拜老临雍礼数殊”描述了学者们在太学(临雍之地)行尊师之礼的独特场景,然而礼节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平等或异乎寻常的现象。
第三句“稽古几人誇硕傅”提及了硕儒硕傅的学问,但紧接着“横经此日有囚奴”则揭示了现实中的矛盾,即即使是博学之人,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沦为了囚徒般的境地。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才的埋没。
“椒房宠尽阉官盛”一句,通过椒房(后宫)的权势和宦官的得宠,揭示了东汉后期宫廷政治的腐败,以及国家权力中心的失衡。最后一句“太学才多国势孤”进一步强调了学术人才的丰富与国家实力的衰弱之间的对比。
诗的结尾,诗人以“一事可怜汉明帝,千秋遗患是浮图”表达了对汉明帝未能妥善处理佛教问题的惋惜,认为佛教的传播成为东汉末年的一大隐患。整首诗寓言深刻,批判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