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宿临江驿

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

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

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

身事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南北漂泊已两三年,岁月流逝双鬓添霜。
世间众人皆在愁中老去,有谁会在死前悠闲度日。
寒冷的夜晚,渔舟灯火照归途,山路上传来驿站铃声。
事业未成,归乡无期,骑马听猿声,穿过长长的关隘。

注释

南来北去:形容四处漂泊。
年去年来:一年又一年。
两鬓斑:双鬓增添白发。
举世:全世界,全社会。
愁里老:在忧愁中慢慢变老。
死前闲:在死前还有闲暇。
渔舟火影:渔船上摇曳的灯火。
寒归浦:寒冷的夜晚归航到岸边。
驿路:古代传递官府文书的道路。
铃声:驿站传信人的铃铛声。
身事:个人的事业或事务。
归未得:未能回家。
听猿鞭马:骑马时听到猿猴的叫声。
长关:漫长的关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漂泊四方,岁月匆匆而逝去的凄凉情怀。诗人通过对时光流逝和个人的境遇的反思,抒发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感受。

“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 这两句勾勒出诗人长时间的漂泊生活,以及岁月在脸颊上留下的痕迹,表达了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哀愁。

“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 这两句则表现了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人们都在忧愁中度过一生,没有人能够在生命结束之前享受安逸的时光。

“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秋夜宿于临江驿舍的情景。渔舟上的火光映照着寒冷的水面,耳边传来的是马铃的声音,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旅途的寂寞。

“身事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甘和对未来某种期待。尽管身体仍未得到休息,内心的事业亦未完成,但他依然在山谷间听到了猿啼声和鞭策马匹的声音,这可能象征着诗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不懈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秋宿栖贤寺怀友人

一宿三秋寺,闲忙与晓分。

细泉山半落,孤客夜深闻。

鹤去巢盛月,龙潜穴拥云。

苦吟方见景,多恨不同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秋晨有感

木叶落时节,旅人初梦惊。

钟才枕上尽,事已眼前生。

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

且将公道约,未忍便归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

青桂朱袍不贺兄,贺兄荣是见儿荣。

孝经始向堂前彻,官诰当从幕下迎。

戏把蓝袍包果子,娇将竹笏恼先生。

自惭乱世无知己,弟侄鞭牛傍陇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贻里中同志

乡里为儒者,唯君见我心。

诗书常共读,雨雪亦相寻。

贫贱志气在,子孙交契深。

古人犹晚达,况未鬓霜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