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放梅师兼呈浩大师

蒲团兀坐最高僧,十载空山厌世情。

嚼米久知砂在饭,咬根长断菜为羹。

惯行苦行因忘苦,灭却名声始著名。

幸得本师施辣手,一回白棒一回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生活与修行状态,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世俗情感的超脱。诗人通过描述这位“最高僧”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他的修行之路。

首先,“蒲团兀坐”描绘了高僧静坐于蒲团之上,孤独而专注的形象,暗示了他长时间的冥想和内心的平静。“十载空山厌世情”则表达了高僧在深山中修行多年,逐渐对尘世的欲望和情感产生了厌倦,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自由。

接着,“嚼米久知砂在饭,咬根长断菜为羹”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砂在饭”和“菜为羹”来象征修行过程中的艰难和挑战,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高僧也能坚持修行,不被外物所动摇。

“惯行苦行因忘苦,灭却名声始著名”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高僧的修行哲学。通过“苦行”来超越痛苦,最终达到内心的宁静;同时,放弃追求名声,反而在无形中获得了更大的声誉。这反映了高僧对物质和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最后,“幸得本师施辣手,一回白棒一回生”这一句,以“白棒”作为比喻,象征了高僧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考验和挑战。通过这些考验,高僧不仅没有被击倒,反而在每一次“白棒”之后,更加坚强地成长和重生,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修行的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修行境界和对人生深刻的体悟,充满了哲思和启示。

收录诗词(545)

何绛(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留别超上人

石路沿溪杂鸟群,枫林过尽岭头分。

三秋有客来红叶,一夕同师语白云。

山果暗从霜里落,兽香静向月中焚。

无端又下严城去,清梵疏钟渐不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赠美中侍者

袈裟着破尚童年,文雅风流是皎然。

浮念尽销金磬外,沉香自爇玉兰边。

山云遮寺宜裁服,溪水当门好悟禅。

大笑一身六千里,久同师谢世间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新柳

一堤杨柳傍旗亭,几日春风吹又生。

细叶乍分微有色,垂条欲长渐多情。

依依晓岸含烟浅,濯濯河桥别思盈。

忽忆数株栽户外,十围归去恐将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寿王克广

英雄豪杰自天生,座上兵书拥百城。

家本琅琊为旧族,筵开玳瑁按新声。

全才文武推冰玉,盛世科名属弟兄。

欲伴赤松犹有待,留侯当日已功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