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
朱研未比德,白受始成形。
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
当时不采撷,作色几飘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文人理想的画面,通过对比物品和颜色的呈现来表达诗人对于道德修养与文学创作的追求。"物有无穷好"展现了诗人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赞赏,而"蓝青又出青"则暗示了诗人个人的才华超越常人。
接下来的"朱研未比德,白受始成形"中,"朱研"指的是用朱砂研磨过的笔端,象征着文学创作的工夫;"未比德"意味着文笔尚未达到道德的境界,而"白受始成形"则是说纯洁无暇的心灵开始塑造出艺术作品的雏形。
"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和学问的态度。"袍袭"指的是官服,"宜从政"意味着适合于治理国家之事;"衿垂"则是书带的垂挂部分,"可问经"暗示对经典的探讨与研究。
最后两句"当时不采撷,作色几飘零"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未能把握机会的感慨。"当时不采撷"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将美好的东西收入囊中,而"作色几飘零"则是说即使创造了一些作品,也多已随风而逝,未能长久流传。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物品和颜色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文艺与道德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人才华、学问修养及文学创作的自我期许。
不详
又字化光。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时同事弗同,穷节厉阴风。
我役流沙外,君朝紫禁中。
从容非所羡,辛苦竟何功。
但示酬恩路,浮生任转蓬。
戚里容闲客,山泉若化成。
寄游芳径好,借赏彩船轻。
春至花常满,年多水更清。
此中如传舍,但自立功名。
随缘聊振锡,高步出东城。
水止无恒地,云行不计程。
到时为彼岸,过处即前生。
今日临岐别,吾徒自有情。
遐视轻神宝,传归属圣猷。
尧功终有待,文德本无忧。
坐受朝汾水,行看告岱丘。
那知鼎成后,龙驭弗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