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容道中望茅山

云中三茅君,向我若招手。

凌虚接太清,下作神仙薮。

劳山虽云高,不如茅峰陡。

峰峰滋白云,勾曲比岣嵝。

至今华阳洞,洞天极深黝。

山中陶隐居,长是烟霞叟。

惜哉符颂书,致诸萧公右。

灵山生药材,时为上方受。

少挂神武冠,老遗天子友。

宰相杂神仙,茅君其许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对茅山的向往与赞美之情。诗人以云中三茅君的形象开篇,仿佛在空中向他招手,引出对茅山仙境的想象。接着,诗人将劳山与茅峰进行对比,突出茅峰之高峻,并通过“峰峰滋白云”、“洞天极深黝”等描绘,展现了茅山的神秘与幽静。

诗中提到的“华阳洞”和“洞天”,进一步渲染了茅山作为神仙聚集之地的氛围。陶隐居的典故则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暗示茅山自古以来就是隐逸之士的归宿。诗人对于“符颂书”的惋惜,表达了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未能直接与茅山仙人交流的遗憾。

最后,诗人以“灵山生药材,时为上方受”赞颂了茅山的自然之宝,以及“神武冠”与“天子友”的形象,暗示了茅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全诗通过对茅山的景物描写与历史传说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这一仙境的深深敬仰与向往。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下蜀港书所见

洪流一带浸长空,车路西行水向东。

落叶满江红日下,白帆如雪帆江风。

千片云帆港面开,隔江山望晋王台。

滁河渡口舟如水,应有人歌桃叶来。

形式: 古风

龙潭路望隔江桃叶山

隔江有名山,佛狸曾驻马。

饮马可渡江,天堑阻山下。

汤汤限南北,长江终古泻。

一朝王气终,隋师盈陈野。

美人传艳声,至竟亡陈社。

江上晋王冈,曾此受降者。

异代送青山,一井贻黄瓦。

抱膝张丽华,细腰同一把。

桃叶歌声哀,玉树歌声冶。

迎接过江来,桃根亦难舍。

一望瓜步空,谁将金粉写。

山水尚依依,无愁有泪洒。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望见摄山

六朝烟柳六朝鸦,路近金陵问酒家。

青石满山红树远,大江如练到栖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过栖霞山

金陵三十里,山色从此分。

松根蟠古石,石骨仍嶙峋。

云霞出空际,半壁馀龙纹。

离宫连梵宇,自昔何缤纷。

一旦驰道荒,落红送斜曛。

山灵阅兴废,人世叹尘氛。

舍宅明僧绍,传作陶隐君。

虚声齐梁代,岂诚麋鹿群。

后有真隐者,名氏不可闻。

著书亦埋地,怀哉张白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