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
“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
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

注释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怅:惆怅失意。
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他家:别人家。
哺糜:吃粥。
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黄口儿:指幼儿。
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行:走啦!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分离和不幸的场景,充满了悲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家园、亲情和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哀伤。

"出东门,不顾归" 一句直接设定了离别和孤独的氛围,诗人离开家庭却无法回头。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绘,也隐含着内心世界的割裂。

接下来的 "来入门,怅欲悲" 表明即便回到家中也难以抑制悲伤的情绪。这里的“怅”字很能传达一种沉重的心情,如同胸闷般令人喘不过气来。

"盎中无斗储" 和 "还视桁上无悬衣" 两句交织出一幅生活窘迫的图景,家中的贫困和空虚使得诗人心如刀绞。这里“盎”指的是盛放谷物的容器,“斗储”则是量词,用以形容粮食的匮乏;而“桁上无悬衣”,则是说家中连一件可供更换的衣物也没有。

"拔剑出门去" 一句突兀地出现,似乎诗人在绝望之下选择了逃离或反抗,但这并未带来任何希望,而只是加深了悲剧色彩。这里“拔剑”通常象征着决断和勇气,但在此处却显得无力回天。

"儿女牵衣啼" 显示出家庭成员的脆弱与依赖,孩子们拉住诗人的衣摆啼哭,更增添了一份哀伤。

"他家但愿宝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这两句可能是在表达对其他人家的羡慕,同时也在强调自己家庭的不幸和贫困。这里“共餔糜”指的是共同吃糊糊(一种用米制成的食品),反映了生活的艰难。

以下几句 "上用仓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 可能是在描述诗人对家庭状况的无奈和哀叹,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这里“仓浪”可能指的是粮食的匮乏,“黄口”则是形容幼童的口腔。

"今时清廉难犯教言" 这两句似乎在强调现世风气,或者是在表达诗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道德自觉。这里“清廉”指的是清正廉洁,“教言”则是指社会上的规范和教诲。

最后 "君复自爱莫为非" 可能是在劝告自己或他人要自重,保持本心,不做亏心事。而结尾的 "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君归" 则是诗人的离别之语,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期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悲剧性的命运,无奈与哀伤的情感贯穿全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作品。

收录诗词(106)

两汉乐府(汉)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形式: 乐府曲辞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形式: 古风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缉]韵

无题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