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
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
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廌的《挽诗》之四,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情怀和对古代忠臣抗争精神的赞颂。荆舒昔未惩,指的是历史上的忠臣荆轲,其忠诚尚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或认可;抗疏誓身争,则表明诗人对于那些敢于直言不讳、誓死抵抗的古代忠臣有着深深的敬意。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是指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卫鞅,他推行变法遭到强烈反对,但依然坚持改革;桑羊屡请烹,则是比喻那些无畏的忠诚之士,他们即使面临牺牲也毫不犹豫。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是说尽管诗人知道自己的忠言可能不会被采纳,但他依旧选择抛弃虚名和浮华的荣誉。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则表达了诗人对权力中心(三台)的淡然,以及对于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清白品德有着深切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正义以及个人操守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反映出李廌本人的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怀,是一篇集思古之幽情与忧国之深虑于一体的佳作。
不详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众乐西南圃,从公数共游。
清无马融帐,荣预李膺舟。
河汉德星陨,山川英气收。
孤生筑场意,索寞向新丘。
重望晋随会,清明越大夫。
忘身安社稷,寄傲老江湖。
黼冕固已远,黄金犹可模。
旌贤宜异数,愿上孝宣图。
八十虽云寿,吾嗟未及期。
方之昔卫武,犹不至期颐。
幸处仁人里,叨膺国士知。
空馀恋轩想,况复九原悲。
仁人宜有勇,无欲故能刚。
凛凛回天力,危危极谏章。
一言扶日御,万古正乾纲。
首犯龙鳞意,渊衷亮未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