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病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独孤才四十,仕宦方荣荣。

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赵昌八十馀,三拥大将旌。

为生信异异,之死同冥冥。

其家哭泣爱,一一无异情。

其类嗟叹惜,各各无重轻。

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舍彼复就此,去留何所萦。

前身为过迹,来世即前程。

但念行不息,岂忧无路行。

蜕骨龙不死,蜕皮蝉自鸣。

胡为神蜕体,此道人不明。

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

吟此可达观,世言何足听。

形式: 古风

翻译

自古以来谁能避免死亡,死后名字往往不再被铭记。
今年在京城之内,无论老少都有人死亡。
独孤才刚满四十,仕途正盛。
李三仅三十九,入朝为官名声清廉。
赵昌已八十多岁,多次领兵威风凛凛。
活着时境遇各异,死后都归于沉寂。
他们的家人同样悲泣,情感没有分别。
同类的人感叹惋惜,态度上没有轻重之分。
无论是千年龟还是短暂的菌类,死亡让一切生命平等。
拿这些来比较我的病,我的病情又何必惊讶。
即便今天死去,也足够总结这一生。
即使活到一百年,也不知道会成就什么。
况且我早已信奉佛教,视身体为临时居所。
舍弃此身前往彼岸,去留之间无需挂怀。
前世如行走的足迹,来世则是前方的路程。
只要不停下脚步,何愁没有道路可行。
龙脱骨而不死,蝉蜕皮而自鸣。
为何人们不解这精神超脱之体。
借此诗感谢亲爱的朋友,寄托给仁爱的兄弟。
吟诵此诗可达到豁达的人生观,世间的言论何必去听。

注释

自古:从古至今。
谁:任何人。
不死:不会不死。
不复:不再。
记其名:记住他的名字。
今年:当前年份。
京城:国都。
内:里面。
死者:死去的人。
老少并:老人和小孩都有。
独孤:人名,代指某个人。
四十:年龄,四十岁。
仕宦:做官。
方:正。
荣荣:兴盛的样子。
李三:人名,另一例子。
三十九:年龄,三十九岁。
登朝:入朝为官。
有清声:有清廉的名声。
赵昌:人名,第三个例子。
八十馀:年龄,八十多岁。
三拥:多次指挥。
大将旌:大将军的旗帜,代指领兵。
为生:活着的时候。
信异异:各不相同。
之死:死后。
同冥冥:都归于沉寂。
其家:他们的家庭。
哭泣爱:因爱而哭泣。
一一:每一个。
无异情:没有不同的情感。
其类:同类的人。
嗟叹惜:感叹惋惜。
各各:各自。
无重轻:不分轻重。
万龄:长寿的,如千年龟。
龟菌等:龟和短暂生命的菌类。
一死:一旦死亡。
天地平:在死亡面前平等。
以此方:拿这个来比较。
我病:我的病。
何足:哪里值得。
惊:惊讶。
今日死:今天就死去。
亦足:也足够。
了一生:结束这一生。
借使:假使。
到百年:活到一百岁。
不知:不知道。
何所成:会有什么成就。
况我:何况我。
早师佛:早就信奉佛教。
屋宅:看待。
此身形:这个身体。
舍彼:舍弃现世。
复就此:转而追求彼岸。
去留:离开或留下。
何所萦:没有什么可牵挂的。
前身:前世。
为过迹:如同走过的足迹。
来世:下一世。
即前程:就是未来的路程。
但念:只要想着。
行不息:不停前行。
岂忧:何必担心。
无路行:没有路可走。
蜕骨:脱骨,比喻变化。
龙不死:龙不会真正死去,象征永恒。
蜕皮:蝉脱壳。
蝉自鸣:蝉依然能鸣叫,象征新生。
胡为:为什么。
神蜕体:精神超脱肉体。
此道:这种道理。
人不明:人们不明白。
持谢:借此表达。
爱朋友:对朋友的爱。
寄之:寄托给。
仁弟兄:仁爱的兄弟们。
吟此:吟诵这首诗。
可达观:可以达到豁达的人生观。
世言:世间的言论。
何足听:不值得一听。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遣病》。从内容上看,诗人借古今无人不死的哲理来安慰自己对待命运的态度,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的豁达情怀。

诗中开篇即提出“自古谁不死, 不复记其名”,这是对历史人物无常的一种感慨。紧接着,“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描绘了当时疫病流行、生灵涂炭的惨状。这两句通过直接而强烈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于生命易逝和无常的深刻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独孤才四十,仕宦方荣荣。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赵昌八十馀,三拥大将旌”,分别以不同年龄的人物为例,展示了人们在世时的不同命运和地位,但最终都无法摆脱死亡的宿命。这一部分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强化了生命无常的主题。

“其家哭泣爱,一一无异情。其类嗟叹惜,各各无重轻”则表达了一种对死者的哀悼和同情之情,诗人认为每一个人的去世都值得人们的惋惜和尊重。

“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诗人借用自然界中万物平等的一死来安慰自己对于疾病的担忧,认为既然生与死本就平等,那么自己的病痛又何足挂齿。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即便是当天去世,也算得上是一种圆满的生命结局;即便活到百岁,也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成就。这里体现出一种对待死亡和未来都持有豁然态度的禅理。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舍彼复就此,去留何所萦”,诗人自诩为佛之弟子,将身体视作临时的栖息之地,无论是离开还是居住,都无需挂念。这段落透露了诗人对于佛法有所悟入,并以此来看待生死。

“前身为过迹,来世即前程。但念行不息,岂忧无路行”,这里强调了生命的连续性,将过去视作已经完成的旅程,将未来视作即将开始的征途。诗人鼓励自己在精神上不断前行,不应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和忧虑。

“蜕骨龙不死,蜕皮蝉自鸣。胡为神蜕体,此道人不明”,这几句借用了蜕变成龙、蝉蜕的自然现象来比喻生命的转化和升华,表达了一种对生命超脱物质形态后仍能继续存在的信念。诗人感叹普通的人对于这种生命转化的奥秘并不知晓。

结尾“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吟此可达观,世言何足听”则是诗人向亲朋好友表达感激之情,并将这份豁达的情怀传递给他们,同时也在告诫自己和他人,对于世俗的喧嚣与流言,应当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必过分在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洞察,以及借助佛理来看待生死,展现了诗人面对疾病和死亡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宁静。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遣病十首(其一)

服药备江瘴,四年方一疠。

岂是药无功,伊予久留滞。

滞留人固薄,瘴久药难制。

去日良已甘,归途奈无际。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遣病十首(其二)

弃置何所任,郑公怜我病。

三十九万钱,资予养顽瞑。

身贱杀何益,恩深报难罄。

公其万千年,世有天之郑。

形式: 古风

遣病十首(其三)

忆作孩稚初,健羡成人列。

倦学厌日长,嬉游念佳节。

今来渐讳年,顿与前心别。

白日速如飞,佳晨亦骚屑。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遣病十首(其四)

昔在痛饮场,憎人病辞醉。

病来身怕酒,始悟他人意。

怕酒岂不闲,悲无少年气。

传语少年儿,杯盘莫回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