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蜀翁的作品,名为《送熊退斋归武夷》。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知识探求的执着追求。
开篇两句“君居建州溪,我住东浙尾”,便设定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地理距离,表达了一种怀念与留恋的情绪。接着,“邂逅入壶山,于今几寒暑”写出了时间的流转和对自然界变迁的感受。
在“平生谭理道,涉猎颇自喜”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这里的“理道”指的是儒家经典的学问,而“涉猎”则表现了诗人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的态度。
随后,“考击到精玄,我肤君骨髓”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学问深入且融会贯通的赞赏,使用了“肤”和“骨髓”来形容两人的思想交流至为深刻。紧接着,“君学有根源,君文有规矩”则进一步肯定了朋友学识渊博、文章遵循一定规范。
在“寸步履平实,不知虚浮语”一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脚踏实地、不尚浮华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礼废彝伦斁,聋盲数百载”则抒写了时弊与世道衰败,引发了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怀念。
“紫阳当日心,谁复为鼓舞”中,“紫阳”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地方或时间,而“鼓舞”则象征着一种喜庆和热闹的场面。诗人似乎在问,这种美好时光还有谁会去追求?
紧接着,“气运未回天,人力不能起”一句,表现了对自然规律和人类力量局限的认识。而“终焉经久功,或慰奔驰苦”则透露出一种对长期劳作后的慰藉之情。
随后,“读书要适用,行过言犹耻”表达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即读书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去运用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接着,“架空累万辞,先儒已坐此”则写出了对前人学问成就的敬仰。
“观君治教篇,农学相资倚”一句中,诗人赞赏朋友不仅在治国理政方面有所建树,而且还能够与农业学问互相补充。紧接着,“以兹行吾志,万物当得所”则表达了作者对实现个人抱负、让万物各归其位的期望。
然而,在“奈何人理缪,痛哉时不与”中,诗人却又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情绪,对于人间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和时代脱节的遗憾。
最后,“君去将安之,波浪更风雨。武夷高且深,棹歌声未已。朝夕足夷犹,尚友朱夫子。他年见鳌峰,势与此山拟。了却未完书,相逢定何许”一段,则是对朋友即将离开的送别之情,以及对未来重逢时刻地点的期待和憧憬。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于学问、友情以及时代责任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