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跨越辽东万里之遥,弯曲的辽水旁,古老的戍所荒芜,既无城墙也无房屋。
满天黄沙如同云覆盖大地,大雪堆积成山,就算花尽黄金也要购买御寒衣物。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各自收拾弓箭,面向西方家园的方向,但归途却是那么遥远。
年复一年,各地郡县不断地送走应征的人,他们注定将成为辽东的丘陵与坡地。
宁愿作为草木生长在故乡,也不愿身躯前往那辽东之地。

注释

辽东:中国东北地区旧称。
万里:形容极其遥远的距离。
辽水:即今辽河,流经辽宁境内。
古戍:古代的边防驻军地点。
无城复无屋:形容荒凉残破,没有建筑。
黄云:指沙漠或大风扬起的尘土。
盖地:遍布地面,形容尘土之多。
雪作山:形容雪堆积得像山一样高。
黄金买衣服:表示不惜重金购买防寒衣物,凸显环境严酷。
战回:战斗结束后。
收弓箭:收拾武器,准备撤离。
正西:面向西方,通常指回家的方向。
家乡远: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
年年:每年,持续不断地。
郡县:古代行政区域单位,此指各地。
征人:被征召去当兵的人。
辽东作丘坂:比喻这些人最终将埋骨于辽东的丘陵地带。
宁为:宁愿成为。
草木乡中生:在故乡如同草木一般生长,意指平凡生活。
有身不向辽东行:即使活着,也不愿意去辽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辽东边疆的荒凉景象。开篇“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便设定了一个广阔而荒凉的场景,通过对比生动地表达了辽东地区的偏远和荒芜。

诗人随后写道:“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这里的黄云可能指的是蒙蒙的尘土或是黄色的云层,它们覆盖着大地,伴随而来的雪花堆积成山,形成了一个壮观而又冷酷的自然景象。诗人不惜黄金买衣服,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是最为迫切的问题,而非金钱能解决。

紧接着,“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这两句描绘了战争结束后士兵们收拾起武器,转身向西返回家乡的情景。这里的“正西”可能暗示了一种方向上的迷茫,因为在辽东这样一个边疆地区,对于许多人来说,家乡总是在遥远的西方。

诗的后半部分“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则透露出一种宿命感和悲凉。每年的征战似乎是无尽的循环,而士兵们或许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命运,直至他们将在辽东这片土地上长眠。

最终,“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诗人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宁愿成为乡间的草木,也不愿意亲自踏足辽东。这里体现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辽东艰苦环境的畏惧。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辽东自然景观与人文状况的刻画,展现了一种边疆生活的孤寂与艰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伤韦令孔雀词

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

池边凤凰作伴侣,羌声鹦鹉无言语。

雕笼玉架嫌不栖,夜夜思归向南舞。

如今憔悴人见恶,万里更求新孔雀。

热眠雨水饥拾虫,翠尾盘泥金彩落。

多时人养不解飞,海山风黑何处归。

形式: 古风

伤邻家鹦鹉词

东家小女不惜钱,买得鹦鹉独自怜。

自从死却家中女,无人更共鹦鹉语。

十日不饮一滴浆,泪渍绿毛头似鼠。

舌关哑咽畜哀怨,开笼放飞离人眼。

短声亦绝翠臆翻,新墓崔嵬旧巢远。

此禽有志女有灵,定为连理相并生。

形式: 古风

寻橦歌

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馀乐。

重梳短髻下金钿,红帽青巾各一边。

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

习多依附攲竿滑,上下蹁跹皆著袜。

翻身垂颈欲落地,却住把腰初似歇。

大竿百夫擎不起,袅袅半在青云里。

纤腰女儿不动容,戴行直舞一曲终。

回头但觉人眼见,矜难恐畏天无风。

险中更险何曾失,山鼠悬头猿挂膝。

小垂一手当舞盘,斜惨双蛾看落日。

斯须改变曲解新,贵欲欢他平地人。

散时满面生颜色,行步依前无气力。

形式: 古风

当窗织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