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橦歌

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馀乐。

重梳短髻下金钿,红帽青巾各一边。

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

习多依附攲竿滑,上下蹁跹皆著袜。

翻身垂颈欲落地,却住把腰初似歇。

大竿百夫擎不起,袅袅半在青云里。

纤腰女儿不动容,戴行直舞一曲终。

回头但觉人眼见,矜难恐畏天无风。

险中更险何曾失,山鼠悬头猿挂膝。

小垂一手当舞盘,斜惨双蛾看落日。

斯须改变曲解新,贵欲欢他平地人。

散时满面生颜色,行步依前无气力。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间的各种杂技都可学,但走绳表演的乐趣超越其他。
重新梳理短发拿下金饰,红帽青巾各戴一头。
身手敏捷胜过男子,围绕杆子四周竞相攀缘。
练习多了依附滑竿,上下翻飞都穿着袜子。
翻转垂颈几乎触地,又回身凭腰暂作休息。
大竿百人也举不动,柔柔地高悬入云霄。
细腰女子面不改色,顶竿直立舞完全曲。
回眸只觉众人注视,自矜挑战似乎怕天无风。
惊险之中更添惊险却从未失误,如山鼠悬头猿猴挂膝。
微垂一手像托舞盘,双眉斜蹙如望夕阳。
瞬间变换新花样,只为取悦平地的观众。
表演结束满脸光彩,走路依旧显得乏力。

注释

人间百戏:各种杂技表演。
寻橦:走绳表演。
诸馀乐:其他乐趣。
重梳:重新梳理。
短髻:短发发型。
金钿:金色头饰。
红帽青巾:红色帽子和青色头巾。
身轻足捷:身体轻盈,脚步敏捷。
绕竿:围绕杆子。
四面争先:从各个方向争相领先。
习多:练习多了。
依附:依靠,贴附。
攲竿:倾斜的竿子。
蹁跹:形容动作轻盈的样子。
翻身垂颈:身体翻转,颈部下垂。
把腰:凭借腰部力量。
大竿:粗大的竿子。
百夫擎不起:上百人都举不起来。
袅袅:细长柔软的样子。
纤腰女儿:细腰的女子。
不动容:面不改色,镇定自若。
回头但觉:回头看时只觉得。
人眼见:被众人注视。
矜难:自视高难的动作。
畏天无风:似乎担心天无风助其平衡。
山鼠悬头:比喻危险如同山鼠悬挂头部。
猿挂膝:形容姿势像猿猴挂在树上。
小垂一手:微微垂下一只手。
当舞盘:好像拿着舞盘。
斜惨双蛾:双眉斜蹙,表情哀愁美丽。
斯须:片刻,一会儿。
改变曲解新:迅速变换新的舞蹈动作。
贵欲欢他:渴望使他人欢乐。
平地人:指观看的普通人。
散时:表演结束后。
生颜色:面色生动,充满活力。
行步依前:走路的样子和之前一样。
无气力:显得没有力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女子在进行寻橦表演的情景。寻橦是一种中国古代的acrobatique表演,表演者通常需要在竿子上翻滚、跳跃,展现出惊险而优雅的舞蹈动作。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如“重梳短髻下金钿,红帽青巾各一边”,展示了女子精心的装扮和她的技艺水平。

诗人运用生动形象来描述这位技艺超群的女演员在空中翻飞、身体轻盈、脚步迅捷的舞蹈姿态,展现出一种既强调技巧又不失优雅的艺术美感。同时,也描绘了观众对她的敬畏和惊叹,以及她自身对表演艺术的专注与投入。

诗中还通过“大竿百夫擎不起,袅袅半在青云里”这句,表现出女子技艺之高超,让人难以想象其动作的高度和复杂性。整首诗通过对寻橦表演细节的刻画,以及对观众心理与女演员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技巧与美感,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对艺人的欣赏和尊重。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当窗织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形式: 古风

早发金堤驿

虫声四野合,月色满城白。

家家闭户眠,行人发孤驿。

离家尚苦热,衣服唯轻绤。

时节忽复迁,秋风彻经脉。

人睡落堑辙,马惊入芦荻。

慰远时问程,惊昏忽摇策。

从军岂云乐,忧患常萦积。

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

形式: 古风

早起

回灯正衣裳,出户星未稀。

堂前候姑起,环佩生晨辉。

暗池光羃䍥,密树花葳蕤。

九城钟漏绝,遥听直郎归。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羽林行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