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

镜中真僧白道芬,不服朱审李将军。

渌汗平铺洞庭水,笔头点出苍梧云。

且看八月十五夜,月下看山尽如画。

形式: 古风

翻译

镜中的真实僧人白道芬,不被朱审李将军的威严所屈服。
清澈的汗水如同湖水般平铺在洞庭湖面上,他的笔触勾勒出苍梧的云彩。
让我们期待八月十五的夜晚,月光下山景如画般美丽。

注释

镜中:镜子中的。
真僧:真正的僧人。
白道芬:诗人名。
不服:不屈服。
朱审:虚构人物,可能象征权威。
李将军:将军,也可能指代权威。
渌汗:清澈的汗水。
平铺:均匀分布。
洞庭水:洞庭湖的水面。
笔头:笔尖。
苍梧云:苍梧(古代地名)的云彩。
且看:且待,观赏。
八月十五夜:中秋之夜。
月下:月光下。
尽如画:全部像画一样美丽。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名为《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从这短短的五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僧侣道芬画艺的赞赏与描绘自然景色的深情。

"镜中真僧白道芬,不服朱审李将军。"

这里,顾况以"镜中真僧"形容道芬的画作,如同真实存在的一般,既表明了对道芬画技的赞赏,也暗示着他对于传统绘画之外,另有一番新的艺术追求。而"不服朱审李将军"则是说他的画艺超越了唐代著名画家朱景純、審祥和李思训,他们都是当时享有盛誉的画家,这里强调的是道芬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渌汗平铺洞庭水,笔头点出苍梧云。"

这两句描绘了道芬画作中景色的壮阔与生动。在这里,"渌汗"指的是水平如镜的湖面,而"洞庭水"则是古代对于湖南洞庭湖的称呼,这里用来形容一片开阔的水域。"笔头点出苍梧云"则更加具体地描绘了画中山川云气的细节,"苍梧"指的是苍翠欲滴的山色,显示出了画中的层次感和深远感。

"且看八月十五夜,月下看山尽如画。"

这两句则转向了一个特定的时刻——中秋之夜,诗人在这样的夜晚观赏道芬的画作,感觉就像置身于真实的山水之间。这不仅是对道芬画技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侣道芬的画作,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深刻理解。同时,它也展示了一种超越传统框架、追求个人风格的艺术态度。

收录诗词(242)

顾况(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悲翁,汉族,(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 字:逋翁
  • 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
  • 籍贯:唐朝海盐

相关古诗词

悲歌(其二)

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岸上沙,昔日江水今人家。

今人昔人共长叹,四气相催节回换。

明月皎皎入华池,白云离离渡霄汉。

形式: 古风

悲歌(其三)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形式: 古风

悲歌(其四)

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

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悲歌(其五)

轩辕黄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

周流三十六洞天,洞中日月星辰联。

骑龙驾景游八极,轩辕弓剑无人识,东海青童寄消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