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铜鼓

武侯未筑祁山垒,先出偏师渡泸水。

人言孟获不足擒,股掌玩之徒戏耳。

岂知北伐用南夷,正欲中原扫仇耻。

僰人笮马供鞭驱,罗鬼乌蛮皆效死。

至今铜鼓散山谷,峒户流传尚夸侈。

精铜其质革其音,想见援枹兵四起。

鸟蛇龙虎倏离合,戎机万变人难拟。

曾传八阵有遗碛,更说旗台馀故址。

此鼓千年尚宛存,血战消磨土花紫。

君不闻定军山阴雨中,山鸣雷动声隆隆。

埋鼓镇蛮功未毕,反旗走敌恨无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诸葛铜鼓》由清代诗人顾图河所作,通过对诸葛亮在南征中的军事行动和使用铜鼓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与复杂。诗中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诸葛亮利用南夷兵力,不仅为中原扫除仇敌,还激发了当地民族的英勇战斗精神。

首句“武侯未筑祁山垒,先出偏师渡泸水”点明了诸葛亮在南征中的策略,即先以小规模部队渡过泸水,为后续的大规模进攻铺路。接着,“人言孟获不足擒,股掌玩之徒戏耳”一句,通过传说中的孟获来象征敌人的轻视,强调诸葛亮对敌人的实际掌控力远超表面的轻视。

“岂知北伐用南夷,正欲中原扫仇耻”揭示了诸葛亮南征的深层次目的,不仅是为了征服南夷,更是为了清除中原的敌人,恢复国家的尊严。接下来的“僰人笮马供鞭驱,罗鬼乌蛮皆效死”描绘了南征过程中,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和英勇牺牲,体现了团结一致的战斗精神。

“至今铜鼓散山谷,峒户流传尚夸侈”提到铜鼓作为战争的象征,至今仍被山谷间的居民传颂,显示了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而“精铜其质革其音,想见援枹兵四起”则通过铜鼓的声音,想象出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场景。

“鸟蛇龙虎倏离合,戎机万变人难拟”形容了战场上各种战术的变化莫测,突显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最后,“曾传八阵有遗碛,更说旗台馀故址”提到了诸葛亮的八阵图,以及旗台的遗迹,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卓越成就。

“此鼓千年尚宛存,血战消磨土花紫”表达了对铜鼓长久保存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使土地上留下斑驳的痕迹。最后一句“君不闻定军山阴雨中,山鸣雷动声隆隆。埋鼓镇蛮功未毕,反旗走敌恨无穷”以定军山的自然现象为喻,再次强调了战争的深远影响,即使在和平时期,铜鼓的遗存也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教训。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性、民族团结以及历史记忆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收录诗词(6)

顾图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断砚歌为姜西溟先辈赋,砚为家梁汾舍人击碎

姜侯砚小才如掌,玉腻金清世无两。

隃糜发采宣毫爽,酒半传观各夸赏。

舍人怒起夺之急,嫚骂何堪一钱直。

奋捶顿似玻璃拆,满座失声留不得。

物之成毁有由然,舍人辩口方便便。

君不见姜侯醉作草圣狂而颠,怒倪跁跒龙蜿蜒。

又不见姜侯著书卷几千,抵突彪固追谈迁。

脱手便有风雷缠,庙堂颇复急此贤。

诸公百僚压其巅,禄米不救饥窘煎。

焉用此石空钻研,羁穷白首默自怜。

呜呼胡琴摔破不复弦,唾壶口缺那更全。

姜侯乃煎麟角凤觜之胶重缀联,玉蜍吐水调松烟。

摩挲自谓石可田,石乡可游吾老焉。

形式: 古风

天平山

山游穷日返,绝胜数天平。

伟石皆人立,欹崖忽鸟惊。

僧龛云共住,樵路鹿兼行。

耳畔犹虚响,淙淙落涧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斫榆谣

天谓我民何?夏不雨,秋不雨,春无麦无禾。

取彼斧戕,榆则有皮。长吏见之,怒形于颜。

趋伐其树,尽其根于田。将报上官,曰维丰年。

形式: 古风

言诗

唐虞有赓歌,言志始为诗。

浑噩元化里,包匦理无遗。

饮食以为质,采色安所施。

有娀既以衰,文质将析离。

周《雅》启其钥,楚《骚》荡其涯。

役精实有物,云表发高思。

苏李缀遗响,齐梁多芜辞。

卓哉栗里子,清真乃得之。

杜陵忠厚人,情深文亦奇。

奈何李供奉,独赏谢玄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