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二首(其一)

嬴秦溯颛顼,实肇诸大费。

治水锡皂游,贻尔大厥嗣。

勤周肆封爵,赐之岐西地。

陈宝得其雄,将无为秦始。

食马三百人,岂直当世利。

种德被子孙,威加殄尔类。

隆功德所乘,德薄功难再。

并一古帝无,六王不足毙。

咸阳兵可销,阿房复渡渭。

杀旁绝人知,坑儒塞巷议。

诗书竟何仇,揭竿岂文字。

皇帝传万年,山鬼知一岁。

陈胜奋臂呼,万国诸侯至。

功成不务德,天命安可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历史为线索,从嬴秦追溯到颛顼,描绘了秦朝的兴衰与更替。开篇提到秦朝的建立者,接着描述秦始皇治理国家的举措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诗中提到秦始皇赐予土地、封爵、得宝物等,展现了他权力的扩张和对子民的恩赐。然而,随后的转折点在于秦始皇的暴政,包括征发大量人力、坑杀儒生、焚书坑儒等事件,揭示了秦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诗中提到秦朝的权力最终无法延续,咸阳的兵戈可以销毁,阿房宫也再次被渭水淹没。这象征着秦朝的灭亡。接着,诗人批判秦始皇的统治,认为他过于残暴,忽视了道德的教化,最终导致天命的丧失。最后,通过陈胜起义的故事,暗示了民众对于暴政的反抗,以及天下诸侯的响应,预示着秦朝的覆灭。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秦朝兴衰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道德、天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十二首(其二)

天下自归仁,乘敝易见泽。

长者人共推,况有西楚霸。

雄兵号百万,瞋叱皆辟易。

背关杀义主,遂为帝王藉。

神龙排九霄,风云生羽翮。

一败彭城东,折木扬沙石。

再出荥阳西,黄屋回剑戟。

残暴人天厌,子惠一当百。

吕公识微贱,老妪安足覈。

君子慎幽邈,小人怀显谪。

迩可远在兹,上帝日临赫。

英雄各自为,委身矜一掷。

若无良与平,东西决晨夕。

鸿沟限天堑,龙蛇异窟宅。

五年起布衣,成败争毫发。

所信维穹苍,穹苍不可绎。

抚时崇明德,天心在咫尺。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三)

天子起稼穑,卖谷布兵弩。

谨厚亦复为,子弟乃安堵。

美髯刘将军,大敌猛如虎。

三千乘锐奔,百万成尘土。

雷雨溢滍川,溺死安足数。

功成失伯兄,引过不敢语。

三辅喜东迎,汉官今复睹。

晨夜趣南辕,几为传吏虏。

兼行犯雪霜,惶惑不知所。

冰合滹沱河,乃有白衣父。

邯郸拔其城,焚谤安行伍。

萧王推赤心,铜马获真主。

短兵接高厈,突骑胡相距。

南郭千秋亭,正位顺群伫。

大宝归仁人,万灵赖依怙。

抚我谁当仇,元吉自天祐。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四)

天命邈难谌,仁暴恒相持。

汉室至桓灵,国祚亦孔衰。

既生刘豫州,又生操与丕。

挟主令天下,荀郭多从之。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

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

仁人之用心,尽瘁以死期。

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

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

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

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

曷求所从来,毋为昧当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咏史十二首(其五)

治世耻言功,拨乱难为德。

周公安足类,国史从来直。

考古至隋终,掩卷长太息。

江都不可留,群盗势孔亟。

神速趣关中,柴师会渭北。

贤谋揖军日,一见如旧识。

骁雄摄英主,不疑怀敬德。

大业率由谁,而乃论嫡立。

功薄图自固,嫌忌反成侧。

人事上应天,秦分太白出。

骑虎竟何从,六月之四日。

诸子尚复有,哽咽终无及。

泽被在天下,万世悲其质。

贫贱无伤心,崇高多险仄。

勿生帝王家,此语堪涕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