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二首(其三)

天子起稼穑,卖谷布兵弩。

谨厚亦复为,子弟乃安堵。

美髯刘将军,大敌猛如虎。

三千乘锐奔,百万成尘土。

雷雨溢滍川,溺死安足数。

功成失伯兄,引过不敢语。

三辅喜东迎,汉官今复睹。

晨夜趣南辕,几为传吏虏。

兼行犯雪霜,惶惑不知所。

冰合滹沱河,乃有白衣父。

邯郸拔其城,焚谤安行伍。

萧王推赤心,铜马获真主。

短兵接高厈,突骑胡相距。

南郭千秋亭,正位顺群伫。

大宝归仁人,万灵赖依怙。

抚我谁当仇,元吉自天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的一个场景,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者的喜悦。诗中提到“天子起稼穑”,暗示了君主在和平时期的努力,随后“卖谷布兵弩”则预示着战争的来临。接着,诗人描述了刘将军的英勇,以及他率领的军队如何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敌人,展现了战争中的转折点。

诗中还提到了自然灾害对战局的影响,“雷雨溢滍川,溺死安足数”,形象地描绘了暴雨导致的洪水,淹死了许多士兵。同时,也提到了胜利者在成功后面临的道德困境,“功成失伯兄,引过不敢语”,表达了胜利者内心的挣扎和对过去的反思。

进一步,诗中描绘了胜利后的社会景象,“三辅喜东迎,汉官今复睹”,展现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新秩序的接受。然而,胜利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晨夜趣南辕,几为传吏虏”,暗示了他们必须迅速行动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最后,诗中提到了胜利者对人民的安抚,“抚我谁当仇,元吉自天祐”,表达了胜利者希望与人民和谐共处的愿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场面,也探讨了胜利者在权力与道德之间的抉择,以及和平重建的复杂过程。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十二首(其四)

天命邈难谌,仁暴恒相持。

汉室至桓灵,国祚亦孔衰。

既生刘豫州,又生操与丕。

挟主令天下,荀郭多从之。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

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

仁人之用心,尽瘁以死期。

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

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

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

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

曷求所从来,毋为昧当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咏史十二首(其五)

治世耻言功,拨乱难为德。

周公安足类,国史从来直。

考古至隋终,掩卷长太息。

江都不可留,群盗势孔亟。

神速趣关中,柴师会渭北。

贤谋揖军日,一见如旧识。

骁雄摄英主,不疑怀敬德。

大业率由谁,而乃论嫡立。

功薄图自固,嫌忌反成侧。

人事上应天,秦分太白出。

骑虎竟何从,六月之四日。

诸子尚复有,哽咽终无及。

泽被在天下,万世悲其质。

贫贱无伤心,崇高多险仄。

勿生帝王家,此语堪涕泣。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六)

捡点作天子,天命不可违。

黄袍竟加身,人心奚所私。

惭负若之何,清夜终难欺。

试以询仁后,处此宜胡为。

干戈将揖让,遂古良有之。

百姓讵勿恤,残虐当歼夷。

事类乖中情,君子之所非。

幼主岂独夫,恩遇匪丛疑。

姬公苟莫恃,孺子谁与归。

申菽其不芳,粪壤以充帷。

沧溟胡宁枯,昆崙胡为移。

荃蕙化为茅,久旷安足知。

赵氏一块肉,三百以为期。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七)

微子竟何去,朝鲜闻鹁鸠。

箕子托佯狂,为人画九畴。

比干谏而死,形骸以为仇。

孔圣称三仁,芳躅传千秋。

迂哉鲁仲连,一身奚所求。

彊秦并六国,不知曾闻否。

刻石遍川岳,寻仙穷瀛洲。

古今多帝王,东海空悠悠。

更有田北平,除芜锄荒丘。

管宁终不仕,读书到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