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其三)

迎门高髻,倚扇清吭,娉婷未数西州。

浅拂朱铅,春风二月梢头。

相逢靓妆俊语,有旧家、京洛风流。

断肠句,试重拈彩笔,与赋闲愁。

犹记凌波欲去,问明珰罗袜,却为谁留。

枉梦相思,几回南浦行舟。

莫辞玉樽起舞,怕重来、燕子空楼。

谩惆怅,抱琵琶、闲过此秋。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翻译

门口站着一位高挽发髻的女子,手持扇子,嗓音清脆,她的美丽不在西州之列。
轻轻擦拭着朱红的唇色,她站在春风中,正是二月的早春时节。
相遇时,她妆容精致,言谈机智,有着京城洛阳的风雅气质。
令人肝肠寸断的句子,她试着再次拿起彩笔,写下闲散的忧愁。
我还记得她曾如凌波仙子般欲离去,询问着是否为了某人留下。
徒然做着相思的梦,她在南浦多次乘舟。
不要推辞起身举杯共舞,只怕再来时,燕子已空巢在楼。
满心惆怅,她抱着琵琶,度过这个秋天的闲暇时光。

注释

迎门:门口。
高髻:高挽的发髻。
倚扇:手持扇子。
清吭:清脆的嗓音。
西州:西州之地,泛指远方。
靓妆:精致妆容。
旧家:旧日的,往昔的。
京洛:京城洛阳。
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罗袜:丝质的袜子。
南浦:古代送别之地。
行舟:乘船出行。
玉樽:美酒杯。
燕子空楼:空荡无人的楼阁。
琵琶:弦乐器。
闲过:度过闲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沂孙的《声声慢·其三》。诗中描绘了一位佳人的形象和情感世界,以及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迎门高髻,倚扇清吭,娉婷未数西州。” 这几句勾勒出一位女子在门前梳妆的情景,她的发髻高耸,倚靠着折扇,清脆的声音如同歌唱,形象优雅而不失灵动。"娉婷未数西州"则透露出诗人对这位女子美好的回忆,但又带有一丝若有所思的意味。

“浅拂朱铅,春风二月梢头。” 这里诗人用"浅拂"一词来形容女子轻轻触摸红色的窗棂,或许是在春日的微风中,梢头即指船头,也许诗人在此暗示着某种离别之情。

“相逢靓妆俊语,有旧家、京洛风流。” 这几句写出了诗人与这位女子偶遇时的情景,她化着精致的妆容,言谈间透露出旧日家园以及京城洛阳城中的风俗文化。

“断肠句,试重拈彩笔,与赋闲愁。” 诗中"断肠句"极尽悲切之情,而诗人却又试图提笔书写,但心中的忧伤与闲愁交织,使得文思泉涌而出。

“犹记凌波欲去,问明珰罗袜,卻為誰留。” 这几句表达了对过去离别时刻的记忆,诗人询问着女子关于头饰和衣物,而最后却是一个"卻為誰留"的无奈与感慨。

“枉梦相思,几回南浦行舟。” 诗中"枉梦"一词表明了那些美好的时光如同梦境一般虚幻,而"几回南浦行舟"则是诗人在叙述自己多次在南浦漫步,每一次都是为了寻觅那份逝去的相思之情。

“莫辞玉樽起舞,怕重来、燕子空楼。” 这里"莫辞玉樽起舞"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一种留恋,而"怕重来、燕子空楼"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某种忧虑,害怕再次经历孤寂与空旷。

“谩惆怅,抱琵琶、闲过此秋。” 诗篇的最后,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低沉和悲伤,他抱着琵琶,独自一人度过这个秋天,心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的怀念与忧惆。

总体来说,这首词作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丰富的意象,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收录诗词(69)

王沂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 字:圣与
  • 号:碧山
  • 籍贯:玉笥山

相关古诗词

声声慢(其一)

啼螀门静,落叶阶深,秋声又入吾庐。

一枕新凉,西窗晚雨疏疏。

旧香旧色换却,但满川、残柳荒蒲。

茂陵远,任岁华苒苒,老尽相如。

昨夜西风初起,想莼边呼棹,橘后思书。

短景凄然,残歌空叩铜壶。

当时送行共约,雁归时、人赋归欤。

雁归也,问人归、如雁也无。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应天长

疏帘蝶粉,幽径燕泥,花间小雨初足。

又是禁城寒食,轻舟泛晴渌。寻芳地,来去熟。

尚彷佛、大堤南北。望杨柳、一片阴阴,摇曳新绿。

重访艳歌人,听取春声,犹是杜郎曲。

荡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东风曾共宿。

记小刻、近窗新竹。旧游远,沈醉归来,满院银烛。

形式: 词牌: 应天长

更漏子

日衔山,山带雪。笛弄晚风残月。湘梦断,楚魂迷。

金河秋雁飞。别离心,思忆泪。锦带已伤憔悴。

蛩韵急,杵声寒。征衣不用宽。

形式: 词牌: 更漏子

花犯.苔梅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半蟾挂晓,么凤冷、山中人乍起。

又唤取、玉奴归去,馀香空翠被。

形式: 词牌: 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