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三)

穷乡寡文学,颇爱土俗淳。

茅檐八九家,五世相与邻。

儿童读书归,行处拾堕薪。

偶逢大父行,拱立识所亲。

日晚饷北皋,牵衣渡横津。

心忆朝诵书,沿途讽逡巡。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出都行经涿州道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句“穷乡寡文学,颇爱土俗淳”点明了作者身处偏远之地,周围文化氛围不浓,却对当地淳朴的风俗情有独钟。接着,“茅檐八九家,五世相与邻”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八九户人家聚居,世代为邻,生活紧密相连。

“儿童读书归,行处拾堕薪”展示了孩子们放学后的生活情景,他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帮助家庭收集柴火,体现了勤劳朴实的品质。遇到长辈时,“偶逢大父行,拱立识所亲”,孩子们恭敬地站立一旁,以示尊重,体现了良好的家教和礼仪。

“日晚饷北皋,牵衣渡横津”描述了傍晚时分,人们劳作一天后,返回家中,孩子们牵着衣物,帮助大人渡过横跨的渡口,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邻里间的互助与关爱。

最后,“心忆朝诵书,沿途讽逡巡”表达了作者对日常读书生活的怀念,即使在行走的路上,也心系书本,不忘诵读,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淳朴民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四)

门前隙地稀,屋后半亩绿。

桃李皆丰年,云兹佐嘉谷。

高曾手栽树,均作出檐木。

日午荫北窗,茅檐静堪托。

溪风一回荡,山果枝上熟。

童稚不识争,探怀已均足。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五)

力耕心志纯,外物不得动。

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

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

年丰赛神毕,腊酒互相送。

尚嗔邻家翁,年衰腰足痛。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六)

村鸡一两声,持镰待天晓。

出门不知途,沿林警栖鸟。

宿雨零衣裳,原头刈新草。

牛饥我心急,况复犊难抱。

八口尝苦饥,饲牛尝苦饱。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七)

山泉奔曲涧,涧曲使鱼肥。

板屋临溪水,当窗白鹭飞。

高枝晒渔网,圆牖挂蓑衣。

莫讶轩窗陋,黄尘入户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