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的诗句,语言沉郁而雄浑,每个字都透露出一种深切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诗人以"迢迢万馀里"开篇,便设置了广阔无垠的边疆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遥远而又艰苦的地方。
"领我赴三军"表明诗人被征召加入军队,这个"三军"通常指的是大型的兵团,暗示战争规模之庞大。紧接着"军中异苦乐"一句,则揭示了战争中的复杂情感,苦乐参半,但这种情感往往难以为外人道,也只有身处其境才能体会。
"主将宁尽闻"这句话流露出对统帅或主将的期待和信任,希望他们能够完全理解士兵们的心声。这里的"宁尽闻"强调了诗人对上级的尊重与期望。
"隔河见胡骑"则描绘了一种边疆战事的紧张气氛,"隔河"指的是中间有河流相隔,而"胡骑"特指北方民族的骑兵。这种景象常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用以形容战争与异族冲突的场面。
最后两句"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渴望。"倏忽数百群"中的"倏忪"形容数量之多,而"我始为奴仆"则是一个强烈的自嘲,表明战争让诗人失去了自由,沦为奴仆。而最后一句"几时树功勋",则是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洗刷当前的屈辱。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士兵对于战争、自由与荣耀之间挣扎的心境。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