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子房铸铁报韩仇,智者反为豪侠误。

倾秦岂在博浪沙,继世自闻嬴业仆。

吁嗟精卫亦偿冤,一旦奋飞身不顾。

衔石填海抑何愚,岂在朝朝与暮暮。

精卫精卫汝不知,沧海终有陵谷时。

形式: 古风

翻译

张良以铸铁的决心报韩国之仇,但智谋反而让他陷入豪侠的困境。
推翻秦国并非只在博浪沙的刺杀,秦朝的灭亡自古就注定了结局。
哎呀,连精卫鸟也要报仇雪恨,一旦振翅飞翔便不顾一切。
它衔石填海的行为多么愚蠢,难道复仇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精卫精卫,你可能不知道,大海也有涨潮退潮,山谷也会变迁的时候。

注释

子房:指张良,古代著名的谋士,曾助刘邦建立汉朝。
铸铁:形容决心坚定。
博浪沙:历史事件,张良曾试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嬴业仆:指秦朝的灭亡。
精卫:神话中的鸟,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沧海:大海,比喻困难或辽阔的境地。
陵谷:山陵变为谷地,比喻世事变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仲弓所作的《精卫》,以精卫鸟填海的神话故事为题材,表达了对复仇志士的赞扬和对命运变迁的感慨。首句“子房铸铁报韩仇”暗指张良刺秦的故事,借以烘托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接着,“智者反为豪侠误”暗示智谋之人有时会被豪情所误导,但精卫的形象则超越了这一点,展现出坚定的决心。

“倾秦岂在博浪沙”提到博浪沙事件,象征着精卫填海并非只为一击得逞,而是持久不懈的努力。“继世自闻嬴业仆”进一步强调了精卫精神的世代传承,即使面对强秦这样的大业,也毫不退缩。

“吁嗟精卫亦偿冤”直接点出精卫填海的动机——复仇,表达对其冤屈的同情和敬佩。“一旦奋飞身不顾”描绘了精卫不顾一切向前的决心,形象生动。

“衔石填海抑何愚”看似质疑其愚昧,实则是赞美其坚韧不拔的毅力,认为这种行为虽愚,却充满价值。“岂在朝朝与暮暮”强调精卫的行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的坚持。

最后两句“精卫精卫汝不知,沧海终有陵谷时”是对精卫的呼唤,提醒它尽管努力,但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沧海也可能变为陆地。这既是对精卫的安慰,也是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整体来看,胡仲弓的《精卫》通过精卫的形象,寓言式地表达了对忠诚、坚韧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对世间沧桑的深沉感慨。

收录诗词(659)

胡仲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翠竹

修修青琅玕,霜雪不可折。

肯随流水去,赖有岁寒节。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屑]韵

静中

静中天地阔,岁月听悠悠。

往事浑如梦,长江不尽流。

蛩吟似怀古,雁阵去防秋。

习得看山癖,终朝懒下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题山居十绝(其九)梅涧

今昨孤山迥不同,逋仙谁与管春风。

暗香疏影无寻处,元在泠泠一涧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题叶山甫见惠古琴走笔以谢

南风之歌久绝响,生民不作声希想。

声音之道与政通,审音知政惟丝桐。

堪嗟世道多翻覆,几度桑田变陵谷。

摩挲古物忆当年,人在春风和气天。

治世之音安以乐,斯琴当年羽衣作。

物换星移阅几周,不图今日为君留。

袖来赠与无弦客,得之何啻如圭璧。

籀文篆古未为奇,我思古人珍秘时。

古人不可得而见,见琴如见当时面。

安得寻声问爨人,为吾一洗琴上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