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惠皇太后挽辞二首(其一)

椒掖遗芳在,龟台别信空。

旧恩缘服重,新庙见慈同。

残月无多夜,馀花一向风。

徽音从此断,忍顾洛川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韩琦所作的《章惠皇太后挽辞二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对章惠皇太后的追悼,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哀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缅怀。

首句“椒掖遗芳在”,以“椒掖”象征皇后的居所,暗示章惠皇太后虽已离世,但其留下的美好品质和光辉形象依然存在,如同遗留在人间的芬芳,永不消散。接下来,“龟台别信空”则通过“龟台”这一地点的描述,表达了对太后逝世的哀痛之情,同时“别信空”三字,既指别离的信使已空,也暗含着对太后逝世的无奈与悲痛。

“旧恩缘服重,新庙见慈同。”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太后美德的颂扬。通过“旧恩”与“新庙”的对比,强调了太后不仅在生前深受敬爱,去世后仍被尊崇,其慈祥与恩德如同庙宇一般,永远受到人们的怀念与敬仰。同时,“见慈同”三字,生动地描绘了太后慈爱的形象,仿佛她仍在人间,继续给予人们温暖与关怀。

“残月无多夜,馀花一向风。”这两句以自然景象为喻,表达了对太后逝世的哀伤之情。残月象征着夜晚的结束,余花则暗示生命的凋零,一向风则描绘了花朵随风飘散的景象,这一切都寓意着太后生命的终结,以及她离去后留下的寂静与空虚。

最后,“徽音从此断,忍顾洛川东。”“徽音”指的是美好的声誉或名声,这里特指章惠皇太后的美德与声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太后逝世的深切哀悼,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与不舍。洛川东,可能是指洛水之东,此处用以象征逝者安息之地,诗人不忍回顾,表达了对逝去的哀思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表达了对章惠皇太后的怀念与哀思,展现了诗人对逝者深深的敬仰与不舍。

收录诗词(739)

韩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赣叟,汉族。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字:稚圭
  • 籍贯:相州安阳(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75年

相关古诗词

章惠皇太后挽辞二首(其二)

柔顺符坤德,兴居监女箴。

笥衣裙有练,殿壁带无金。

外族疏恩薄,中宸结爱深。

宫娥齐饮泣,谁副祝延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仁宗皇帝揭辞三首(其一)

道久民胥化,几先虑极深。

勤邦循禹度,传圣得尧心。

生德齐天地,仁声振古今。

三山神药在,沧海信空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仁宗皇帝揭辞三首(其二)

薄葬定邻边,民安即旧廛。

大非空六马,深不锢三泉。

忍逐宫车出,翻随玉辂旋。

西都无限竹,泪色似湘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仁宗皇帝揭辞三首(其三)

圣治方无事,仙游遽不还。

心休黄屋外,乡远白云间。

笳鼓悽寒月,旌旗卷暮关。

孤臣期得殉,黄鸟愿重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