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詔刘燕及明二首(其一)》。董其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刘侯重逢的情景,以及对过往岁月和未来生活的感慨。
首句“乍把琼枝恍旧游”,仿佛在说初次相逢如同重游故地,琼枝比喻珍贵的友情,暗示了诗人对这次会面的珍视和期待。接着,“平生左袒为刘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刘侯的深厚情谊,即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始终站在对方的一边,支持着彼此。
“即看竹素千秋事,能废江湖万古流。”这两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竹素代表历史的记载,千秋事意味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朽的功业;江湖则象征广阔的世界和人生的漂泊。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个人命运在时间洪流中的渺小与不可预知。
“鸥侣共依天上座,雁声孤□月中楼。”这里使用了自然界的意象,鸥鸟和雁群分别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迁徙的旅程。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与友人相聚时的欢愉,以及在孤独时刻的自我陪伴。月中的楼阁则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最后,“新诗大有牢骚语,翻耐高歌散旅愁。”诗人通过创作新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尽管其中可能包含一些不满或忧愁,但通过高歌,能够释放旅途中的烦恼,找到心灵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还蕴含了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