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

手持官牒出神皋,迎客遥知贺酒醪。

照映里门非白屋,欺凌春草有青袍。

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

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遗儿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手拿官府文书离开家乡,迎接客人远远就猜到是庆贺美酒。
月光照亮了内门并非寻常人家,官职使我压过春草,身穿青袍显威严。
即使仕途坎坷,年纪虽大也不妨碍长久坚持,清贫无需自夸。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传统犹在,料想你定会留下清廉的家风给后代。

注释

官牒:官府文书,指任职凭证。
神皋:故乡,这里指家乡。
白屋:平民百姓的住所,与官宦之家相对。
青袍:古代官员的低级服饰,象征身份。
宦游:在外做官,仕途生涯。
饿显:清贫的生活状态。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儿曹:孩子们,对晚辈的称呼。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诗中的语言质朴而不失文采,反映了作者对友人东归的祝福之情以及对待人接物的态度。

首句“手持官牒出神皋”表明朱兄即将踏上归途,手中拿着任命他的官方文件,“神皋”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是诗人为突出其重要性而赋予的美称。紧接着“迎客遥知贺酒醪”,则透露出朱兄到达之时,当地的人们将会用自酿的酒水来欢庆这一喜悦。

第三句“照映里门非白屋”暗示了朱兄家的富有,家中不仅有华丽的建筑,还有足够的资源来照亮每个角落。接着“欺凌春草有青袍”,则是形容诗人或朱兄在春天的田野中行走时的情景,“欺凌”意味着穿梭于春草之中,而“青袍”可能象征着自然与文学的和谐。

中间两句“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表达了诗人对朱兄宦海沉浮经历的理解,即使官场生涯迟缓,也无需过于焦虑。同时,“饿显从来不必高”则是说朱兄虽然可能面临困顿,但他的品格和操守始终如一,不需要夸张地表现。

末尾两句“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遗儿曹”,表达了对朱兄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家族的美德,保持孝道与友爱。最后,“想能清白遗儿曹”则是诗人对朱兄未来的祝愿,希望他能留下一份清廉正直的家风给后代。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复之屯田赴成都

槃礴西南江与岷,石犀金马世称神。

桑麻接畛馀无地,锦绣连城别有春。

结绶相随通籍久,推车此去辟书新。

知君不为山川险,便忘吾家叱驭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契丹使还次韵答净因老

老欲求吾志,时方摭我华。

强将愁出塞,空得病还家。

日转山河暖,风含草木葩。

胜游思一往,不敢问三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彦珍

挟策穷乡满鬓丝,陂田荒尽岂尝窥。

未应谷口终身隐,正合菑川举国推。

握手百忧空往事,还家一笑即芳时。

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赵学士陕西提刑

遥知彼俗经兵后,应望名公走马来。

陛下柬求今日始,胸中包畜此时开。

山西豪杰归囊牍,渭北风光入酒杯。

堪笑陋儒昏鄙甚,略无谋术赞行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