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一)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幸亏有那漫长的淮河水,我十年间往返了三次。
功名之路已经走到尽头,回家的打算也显得漫长而遥远。
今日的风仿佛怜悯我这过客,往常的波浪如今却像堆积的货物。
傍晚时分来到洪泽湖口,挽缆绳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亮。

注释

长淮水:指淮河,中国东部的重要河流。
十年三往来:形容诗人频繁地在淮河两岸活动。
功名真已矣:指追求功名的生涯已经结束。
归计亦悠哉:回家的计划显得非常漫长。
风怜客:风似乎对旅人表示同情。
浪作堆:比喻往日平静的水面现在像货物堆积。
洪泽口:淮河的一个重要渡口。
捍索响如雷:描述挽缆绳的声音宏大,如同打雷。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所作,名为《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以及对归乡之路的无限留恋。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开篇即描绘出诗人与长淮水之间的情感纽带,十年的时光里三次经过此地,每一次都是心境的变化和情感的积累。长淮水仿佛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诗人提到功名已在,但对于归乡的计划却显得悠远而不迫切。这反映出苏轼对功名利禄已经有了一定的看破,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则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今日的风似乎更为凄清,这种感觉与往日轻率地堆砌起来的功业形成鲜明对比。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归隐生活的一种憧憬。在洪泽湖畔,诗人希望能够安静下来,就像寻找水源的声音逐渐清晰起来一样,这也是他内心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苏轼特有的意境和语言风格,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超脱,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无限憧憬,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美丽之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二)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

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

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三)

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

保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

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舟中夜起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余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

谁能斗酒博西凉,但爱斋厨法豉香。

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谭为洗五年忙。

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

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