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二)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

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

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过了淮河山脉渐入佳境,松树桧木也显得苍翠欲滴。
云雾缭绕中隐藏着一座孤独的寺庙,清泉潺潺从岩石缝隙中流出。
老朋友真是个真正的隐士,小栏杆环绕在山岩旁边。
回望临淮市集,春风中传来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注释

过:越过。
淮山:淮河山脉。
渐好:逐渐变得更好。
松桧:松树和桧树。
亦:也。
苍然:苍翠的样子。
霭霭:云雾缭绕的样子。
孤寺:孤独的寺庙。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
细泉:细流的小泉。
故人:老朋友。
真吏隐:真正的隐士官员。
小槛:小栏杆。
岩偏:山岩旁边。
却望:回头望去。
临淮市:临淮市集。
东风:春风。
语笑传:交谈笑声传来。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并融入个人情感的诗句。诗人通过对过淮山之美景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一句,以“渐好”表明时节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变化,而“松桧”指代常绿的树木,它们在季节更迭中依旧郁郁苍苍,这是对自然不变的赞美。

接下来,“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隐逸的氛围。“霭霭”形容云雾弥漫之状,“孤寺”则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泠泠”形容水声清澈,而“细泉”则让人联想到生命之源的细微与纯净。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中,“故人”指的是旧友,诗人通过“真吏隐”表达对朋友深藏不露、品格高洁的赞赏;而“小槛带岩偏”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寄托。

最后,“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一句中,“却望”表明诗人在心中回望,那个临淮市,是与故人相连的情感之所系;“东风”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有助长和温暖的意味;而“语笑传”则是对那份温馨与欢乐记忆的留存。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流露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思念。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三)

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

保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

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舟中夜起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余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

谁能斗酒博西凉,但爱斋厨法豉香。

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谭为洗五年忙。

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

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大风留金山两日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

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许。

灊山道人独何事,夜半不眠听粥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