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即事

苦热真疑不复凉,火流渐见迫西方。

清风一夜吹茅屋,竹簟今朝避石床。

露湿中庭菊含蕊,水浮西浦稻生芒。

秋成得饱家家事,莫笑农夫喜欲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酷暑难耐,几乎怀疑再无清凉之时,炽热的火焰似乎正向西方蔓延。
一夜清风拂过茅草屋顶,竹席今晨离开石床以避暑气。
庭院中的菊花含苞待放,沾满露珠,西边的水塘稻谷已长出芒尖。
秋天的丰收让家家户户都有了富足,别笑话农夫们因喜悦而近乎疯狂。

注释

苦热:酷暑。
真疑:几乎怀疑。
不复凉:再无清凉。
火流:炽热的火焰。
迫西方:向西方蔓延。
清风:一夜清风。
茅屋:茅草屋顶。
竹簟:竹席。
石床:石制床铺。
露湿:沾满露珠。
中庭:庭院。
菊含蕊:菊花含苞待放。
水浮:水面上浮。
稻生芒:稻谷长出芒尖。
秋成:秋天的丰收。
得饱:富足。
家家事:家家户户的生活。
喜欲狂:喜悦得近乎疯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秋后即事》,描绘了秋季炎热逐渐消退,农民们感受到凉爽的到来。首句"苦热真疑不复凉"表达了酷暑难耐的深切感受,而"火流渐见迫西方"则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西沉,热力减弱的情景。

"清风一夜吹茅屋,竹簟今朝避石床"通过清风和更换寝具,暗示了夜晚的凉意和对舒适生活的期待。"露湿中庭菊含蕊,水浮西浦稻生芒"两句,细腻地描绘了菊花在晨露中含苞待放,稻谷在水边生长出芒尖,展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最后两句"秋成得饱家家事,莫笑农夫喜欲狂",直接抒发了农民们在秋收后因丰年而喜悦的心情,表达了对辛勤劳动后的满足与自豪。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赞赏。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秋社分题

天公闵贫病,雨止得丰穰。

南亩场功作,东家社酒香。

分均思孺子,归遗笑东方。

肯劝拾遗住,休嫌父老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秋雨

禾田已熟畏愁霖,积潦欲乾泥尚深。

一雨一凉秋向晚,似安似病老相侵。

人间有尽皆归物,世外无生赖有心。

要觅尘埃不到处,一灯相照夜愔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种花二首(其二)

筑室少闲地,种花能几畦。

松筠旧满眼,桃李渐成蹊。

无计通湖水,长思种藕泥。

幽怀终不惬,拄杖出城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