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叔招不往

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

只欲往来相邂逅,却嫌招唤苦丁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翻译

门前的秋水清澈如镜,适合驾舟出行,我有意向西寻找那座白下亭。
我期待着在来往中不期而遇,却不喜欢被人频繁地召唤和打扰。

注释

舲:古代的一种小船,有窗户,可以乘风破浪。
白下亭:可能指一个具体的地名,也可能象征诗人的目的地或理想之地。
邂逅:偶然相遇,没有预先安排。
丁宁:频繁叮嘱,这里指过于殷勤的召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和叔招不往》。诗人通过描绘秋水可舟和寻访白下亭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相聚的愿望。

“门前秋水可扬舲”,这句诗设定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秋天的水面平静而开阔,可以乘船行驶。这不仅是景物的描写,更寓含着诗人想要出发去寻访友人的心情。

“有意西寻白下亭”,这里的“白下亭”很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或者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诗人表达了他向西寻找这个地方的愿望,这里的“西寻”也许暗示着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或是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只欲往来相邂逅”,这句话语直接而温馨,表明了诗人最原始的愿望就是与朋友之间能够自由地往来交游,享受那种自然而然的亲密交流。

然而,“却嫌招唤苦丁宁”一句则表现出一种矛盾和无奈。尽管内心渴望与友人相聚,但现实中的种种因素(包括时间、空间乃至社会关系等)让这种愿望难以实现,诗人只能感到“招唤”——即呼唤或邀请朋友的举动变得艰辛和不易。这也许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无力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面对现实困境时那份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和叔雪中见过

捐书去寄老山林,无复追缘往事心。

忽值故人乘雪兴,玉堂前话得重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斲檀栾,雾卷云烝久未乾。

遗我山林真自称,何须貂暖配金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

玉润金明信好冠,错刀剜出藓纹乾。

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二)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谷皮乾。

故人恋恋绨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