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鏊在明时期,于淮口遭遇风浪,船只几乎倾覆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命运的思考。
首句“柁折樯倾舟晏如”,形象地描绘了风浪之大,船只的舵和桅杆都已折断,但船体却依然稳定,暗示了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事物也可能保持一种表面的平静。接着,“风涛淮口戒心初”则强调了淮口这一地点的特殊性,以及面对风浪时最初的警觉与紧张。
“跛行岂赖娄丞相,鱼腹几从楚大夫。”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这里以“跛行”比喻自身或他人在困境中的艰难处境,而“娄丞相”和“楚大夫”则是历史上因遭遇不幸而沉江的人物,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平地人于看处愕,阴功神定暗中扶。”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一方面描述了人们在平地看到灾难时的震惊,另一方面则暗示了冥冥之中有力量在保护着他们,这种力量可能来自超自然的存在,也可能是一种内在的信念与勇气。
最后,“道人无惧还无喜,斜日船头自晒书。”这两句以一个道人的形象收尾,他既不畏惧也不过分喜悦,平静地在船头晒书,展现了超然物外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也传达了一种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坚持自我追求的生活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淮口风浪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和自我价值的独到见解,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