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其二)淮口值风舟几覆

柁折樯倾舟晏如,风涛淮口戒心初。

跛行岂赖娄丞相,鱼腹几从楚大夫。

平地人于看处愕,阴功神定暗中扶。

道人无惧还无喜,斜日船头自晒书。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鏊在明时期,于淮口遭遇风浪,船只几乎倾覆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命运的思考。

首句“柁折樯倾舟晏如”,形象地描绘了风浪之大,船只的舵和桅杆都已折断,但船体却依然稳定,暗示了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事物也可能保持一种表面的平静。接着,“风涛淮口戒心初”则强调了淮口这一地点的特殊性,以及面对风浪时最初的警觉与紧张。

“跛行岂赖娄丞相,鱼腹几从楚大夫。”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这里以“跛行”比喻自身或他人在困境中的艰难处境,而“娄丞相”和“楚大夫”则是历史上因遭遇不幸而沉江的人物,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平地人于看处愕,阴功神定暗中扶。”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一方面描述了人们在平地看到灾难时的震惊,另一方面则暗示了冥冥之中有力量在保护着他们,这种力量可能来自超自然的存在,也可能是一种内在的信念与勇气。

最后,“道人无惧还无喜,斜日船头自晒书。”这两句以一个道人的形象收尾,他既不畏惧也不过分喜悦,平静地在船头晒书,展现了超然物外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也传达了一种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坚持自我追求的生活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淮口风浪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和自我价值的独到见解,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其三)过扬子江

燕南倦客江东去,一见澄江眼为开。

红日远疑从地起,青山近欲傍人来。

中流击楫空怀志,南国持衡独愧才。

渐觉故乡风物近,十年一到思悠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其四)宿龙潭驿

崩崖百丈俯惊湍,未到先忧到却安。

夜枕江声宜客梦,午窗山色任人看。

欲寻往事空题壁,不废公程且解鞍。

眼底桑田与沧海,人间得失浩漫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其五)舟发龙潭驿

王气东南日夜浮,画船十只向神州。

山当好处如曾识,江到平时只似游。

两岸人家从北固,六朝事业付东流。

天风莫送征帆急,景物诗家要细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其六)观音山

大江东畔小蓬山,山下时鱼近可扳。

苍玉千年浮浩渺,白银万顷漱孱颜。

诸天眼见虚无里,一叶身惊出没间。

不是舟人无次第,要将奇观与人看。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