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兴(其七)》由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道德价值的独到见解。
首句“诡时苦难遇”,揭示了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寻找机遇的艰难。接着,“直道苦不华”表达了坚守正直道路的不易,往往不被世人所赏识或理解。
“挈瓶羸众口,绳墨矫群邪”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以微小之力对抗世俗偏见,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行为。这里“挈瓶”比喻力量微薄,“绳墨”象征正直的标准,而“矫群邪”则是指纠正那些偏离正道的群体行为。
“所以上古人,工拙无常家”表明诗人推崇古代圣贤,认为他们的智慧和品德超越了技艺的高下,体现了道德与智慧的永恒价值。
“陆沈金马门,醉即据地歌”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忘饮酒放歌,保持内心的自由与洒脱。
“世久自相玩,为德一何多”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玩弄权术,而真正的美德却被忽视,强调了道德价值的重要性。
“在群既累生,孤贵亦失和”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关系的理解,无论是群体生活还是个人尊贵,都可能带来矛盾与不和谐。
最后,“首阳与柳下,一龙复一蛇”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暗示了高尚与卑劣之间的对立,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同流虽所愿,迹迩心则遐”总结了诗人对道德追求的态度,即使在同流合污的环境中,内心仍能保持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探讨了道德、智慧、社会关系和个人追求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力和对道德价值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