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绍隆所作的《偈二十七首》中的第二十三首。诗中以“病起云山草木秋”开篇,描绘了诗人从病中恢复,看到秋天云山草木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感慨和对人生世事的淡然态度。“浮华世事谩悠悠”,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世间繁华的无常和虚幻的认识,认为这些事物终将消逝,徒留空虚与迷茫。
接着,“从来万法不为侣”,诗人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的超脱态度,认为一切法(即世间万物)都不是他的伴侣或朋友,暗示了他对世俗情感的疏离和对真理的追求。“何以韶阳六不收”,最后两句则以疑问的形式,探讨了为何韶阳(可能指春天或温暖时节)的美景无法完全被收归内心,或许是在表达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关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生死、苦乐、因果等哲学思想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