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其五)

荡舟芙蓉池,红颜在池水。

侬与芙蓉花,有何不相似。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荡舟于芙蓉池中的画面,诗人将自己比作池中之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自我认同的情感。

首句“荡舟芙蓉池”,简洁明快地勾勒出场景,仿佛读者已置身于碧波荡漾的荷花池畔,乘舟游弋,心境悠然。接着,“红颜在池水”一句,不仅指出了荷花的鲜艳色彩,也暗喻了诗人的青春与美丽,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侬与芙蓉花,有何不相似。”这一问句,既是诗人对自己与荷花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诗人通过将自己与荷花进行类比,表达了对自身价值和美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自怜与自省。

整首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细腻,通过对比和自问,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自我形象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子夜歌(其六)

宿昔结同心,丝发与眉齐。

转动如春风,不离郎君怀。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佳]韵

子夜歌(其七)

相怜须及时,红颜不难老。

郎自行由豫,它人已相保。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皓]韵

子夜歌(其八)

始欲识侬时,白头誓相怜。

一日三唐突,持底解千年。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子夜歌(其九)

欢心杨柳花,春风为颠倒。

到头有感化,不离浮萍草。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