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水龙吟》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开篇“石城潮打千秋”,以石城和潮水为背景,描绘出时间的永恒与自然的力量。潮水虽能冲刷万物,却无法抹去历史的痕迹,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下来“消磨不尽还相逗”一句,将潮水拟人化,赋予其活泼灵动之感,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闲云无定,野水长萦,缤纷绕岫”三句,通过描绘云的飘逸、水的绵延和山的环绕,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云的不定象征着世事的变幻莫测,而水的长萦则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不变的规律。山的环绕则给人一种稳重和庇护的感觉,仿佛是自然界的守护者。
“古古今今,朝朝暮暮,如何参透”四句,诗人将时间的概念扩展到更广阔的维度,从古代到现代,从清晨到夜晚,时间的流转让人深感困惑。这里不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也暗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思考。
“叹依然风景,茫茫交集,但凭得、秋容瘦”几句,诗人感叹于自然景色的美丽与永恒,即使在秋天,万物凋零之时,依旧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里的“秋容瘦”既是对季节变换的描述,也是对生命衰败的隐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看取婵娟秋色,西风摇落应怜否”两句,诗人以月亮(婵娟)作为观察的对象,借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怜悯之情。西风的摇落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碧天空阔,寒烟无数,怨砧凄漏”几句,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凉氛围。碧空的广阔与寒烟的弥漫形成对比,给人以孤独与寂寞之感。怨砧(捣衣声)与凄漏(滴漏声)则是秋天特有的声音,它们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增加了诗的哀愁情绪。
最后,“把杯邀月,醉浓秋极,情同苦酒”几句,诗人以饮酒为媒介,试图在自然美景中寻找慰藉。然而,即使是美酒也无法完全驱散心中的忧愁,这里的“苦酒”不仅指酒的味道,更是对人生苦涩的比喻。诗人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怅幽山丛桂,飘残何处,断香盈袖”结尾处,诗人将目光转向幽静的山林与飘落的桂花,以及随之而来的断香,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深化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之间关系的思考。断香的盈袖,既是对美好事物消失的惋惜,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水龙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时间和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自然美的深情赞美。